□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今天是上海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孩子们的午餐又成为了许多家长挂心的事。去年,市人大代表在开展“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期间实地走访多所学校食堂,发现有师生反映学校午餐品质不高、口味不好的问题。为此,市人大代表在今年提交了代表建议,建议强化监督,从源头抓起学生午餐质量问题。日前,市教委在对市人大代表的答复中表示,将就学校午餐饭量、菜量、食物种类、食材搭配、口味、温度、价格,及对学校午餐满意度和期望等内容,向本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加强对本市中小学校午餐满意度的测评,探索准入和退出机制。
学校午餐为何“不好吃”
市人大代表吴祖强和余立云参加了市人大农业农村委牵头组织的受全国人大委托开展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其间实地走访多所学校食堂,听取了多个区教育系统领导和老师学生介绍学校午餐的情况,也听到不少师生反映学校午餐品质不高、口味不好的问题。
两位代表认为,学校午餐品质不高特别是米饭质量和口感差与很多因素有关。第一、供餐企业出于成本控制的原因对食材质量只求满足基本要求。第二,供餐企业采购食材的渠道多样,质量标准高低不一。有一些企业直接从交易市场采购,企业对质量标准、存储条件、保存时间等方面管控难度增加,缺少让师生与家长信赖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第三,缺少有效社会监督。虽然供餐企业一开始通过政府招标产生,经学校和家委会认可,但招标之后如何保证供餐质量持续保持一定水平,还没有一个有效机制。
代表建议:强化监督源头抓午餐质量
为此,两位代表建议对学校午餐强化监督,建立供餐企业进货可追溯制度、抽查抽检制度、定期征求师生和家长意见制度。同时,推广教育系统领导和校长老师陪餐制度。“请校长每周一次进教室、请市区教育部门领导每月一次去一个学校,与学生共进午餐。”代表们表示。
同时,设立供餐企业淘汰制度。对检查不合格、师生意见较大的供餐企业及时曝光予以淘汰。
代表们还建议从源头抓起,建立学生午餐食材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出台地方标准或者技术性指导文件或者团体标准,从源头到餐桌,从种养、加工、运输、储存到制作烹饪以及送餐的全流程,强化安全、卫生的监管底线,明确质量管控要求和服务标准。鼓励供餐企业制定实施高于这些要求的企业标准。”吴祖强代表指出,还要提高主要食材的质量水平。
当然食材质量是源头,午餐做得好吃不好吃是关键。代表们建议以“办学生喜欢的食堂,做学生爱吃的膳食”为主题,组织供餐企业进行学校午餐美食评比活动,由师生品鉴投票,增进校际交流,督促企业通过定期调查和访谈及时掌握学生用餐喜好,优化供餐方式,在确保安全卫生营养的基础上,优化菜谱。
除此之外,加大学校午餐补贴力度,对困难家庭孩子实施全额补贴。
市教委:加强午餐满意度测评
市教委在答复中表示,上海学生午餐已经实现食源信息可追溯。目前全市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托幼机构通过平台每日100%上报食源信息。学校通过校园网、明厨亮灶的方式向师生、家长公示学校食品相关信息。
据市教委介绍,2019年,对本市16个区47所中小学校开展学生午餐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有64%的学生对学校午餐满意,32%的学生表示一般,4%的学生不满意。在学校层面,学校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午餐调查,调查结果反馈给食堂,以便改进优化。2019年4月起,本市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明确学校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用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此外,有学校还邀请家长代表参与陪餐。
市教委将面向本市中小学生及家长开展问卷调查,涉及学校午餐饭量、菜量、食物种类、食材搭配、口味、温度、价格、及对学校午餐满意度和期望等内容,并通过现场观察、访谈和线上问卷的形式,加强对本市中小学校午餐满意度的测评。同时,开展制定学生餐管理指导性意见的准备工作,通过学校定期开展午餐调查,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对学校午餐的意见,对改进情况及时反馈。同时,探索准入和退出机制做法。
学生吃得好不好,源头很重要,近年来,市教委联合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政策指导、丰富督察形式,让孩子吃得安全、家长放心。今年,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午餐质量,市教委将结合本市学校食品安全及供餐管理等实际情况,对本市公办中小学校午餐运营和管理模式进行调研,对供餐公司原材料供应开展调查,针对学校供餐方式、不同原材料采购方式、供餐公司食品安全和供餐服务、就餐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现状进行摸底,了解不同供餐模式下食品安全风险因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