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老法今说

古人如何劝学 学校如何收费

本文字数:1979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经过两个月的暑假,终于迎来了新学期。

九月不只是新学期的开始,也是新学年的起点。所以这一新学期格外重要。

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学习可没有寒暑假。尤其对于很多平民学子来说,能读书已经很难得,所以,他们都有一个爱好,就是劝学!

古人很重视劝学,从幼童的蒙学《三字经》到《四书》  《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想要建功立业的男儿们就要起来读书啦,也就是天还未亮就要学习了。多么直白的“劝学”,鸡打鸣了,快学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不遗余力地做学问,到老年才能取得成就。还告诉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自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明晃晃的题目,明明白白的劝学,虽然总在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能啃完两万字的蝇头小楷。而我们是不是只有玩手机的时候才可以坚持呀?

《四时读书乐·春》  南宋·翁森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人生唯有读书好,四季读书都很有趣,春天读书的乐趣,大概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登高远眺,满眼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现在的孩子们是不是觉得读书犹如看到枯草而无聊啊?

古代条件那么艰苦,古人们还能为国为民好好学习,现在的我们也要努力呀!

古代学校怎么收费

古代学费标准不一,秦朝贫困生给私塾打工还“贷学金”,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夏、商至西周:学在官府不交学费

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学校,那时叫“庠”。从夏、商到西周,学生几乎都是贵族,也就是所谓当时流行的“学在官府”。既然是官学,学生的学费由政府掏腰包,学生家长自然不用交学费。

春秋时期:收学费维持生存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与此同时,也开创了“上学要交学费”的新时代。

《礼记》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肉干儿,学生入学时也可以向老师交这样的“学费”,上学门槛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学校。

秦汉魏晋南北朝:私塾顽强发展学费很低廉

到了秦朝,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私立学校)却在顽强地发展。

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活儿。

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只要学生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得高分,一样也能做官,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学校事业的发展。于是,在“万般皆下品,惟(唯)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交学费,只为孩子读书”的情景轮番上演。

在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不仅不用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能得到奖学金。学校推行“奖学金制度”确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值得大书一笔。

宋朝:免学费免食宿

到了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地收二钱,对实在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学费)。

不仅如此,国家和省政府举办的“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些零用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不仅宋朝官学如此,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为什么?因为宋朝的经济发展较好,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渠道广泛:有政府补贴,有达官贵人捐款资助等,而学费只占办学成本很少的部分。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养、育者,  (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明清时期:学费成教师收入主要来源

明清时期,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硬件投资方面,一是官办民助;二是由当地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其中无偿划拨土地和捐赠房屋是重要方式。

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并多与学生家长们共同商议而定。学生每人每年一般交80斤到120斤小麦,一名塾师一年可得2000斤小麦。

(综合整理自搜狐文化、诗词音乐天地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7 古人如何劝学 学校如何收费 2021-09-01 2 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