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问需于企 问计于民

浦东新区引领区这样践行“全过程民主”立法实践

本文字数:2861

浦东新区立法需求研讨会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建议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先行区,对人工智能、国际数据交易、重点产业促进与扶持、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立法”  “建议通过法治来支持和规范新的就业业态,支持新的数字化、‘数字劳动者’的发展”……日前,浦东新区办公中心的会议室内传出一阵阵关于浦东新区法规立法需求的讨论声,这是浦东工商联作为上海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的首场“浦东立法·民企行”研讨会。

今年7月1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这份政策“大礼包”为浦东的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而此次立法需求研讨会也是浦东新区法规“开门立法”的缩影。

立法需求凸显“引领区”特色

在这次的立法需求座谈会上,8位来自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国际金融、在线新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民营企业家们,结合各自的产业发展提出了适合行业发展的立法需求。

记者注意到,对于引领区的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生命线,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家共同的呼声。

“依法合规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基石,更是一个行业的根基,要高度重视研发创新过程和知识产权的产出与保护。”第一次参加立法研讨会的90后青年企业家,申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申平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行业发展的痛点。王申平指出,我国汽车产业存在起步晚、底子薄等各种问题。而汽车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该行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知识产权,随着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汽车行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目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处在产业重构与技术变革的关键时刻,在合规体系当中特别强调是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要高度重视研发创新过程和知识产权的产出与保护。

“现在我国虽然已经立法,但是不够完善,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窃取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处罚标准太低,往往处以不痛不痒的罚款,做一些处理就完事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申平呼吁,在浦东法规的立法上,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司法和行政执法要公正,面对同一类型案件存在认识不同、标准不同、适用法律不同等问题,建议统一标准。

亮风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春元则关注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他表示,目前国家没有一个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法规或条例以及标准。他建议浦东新区设立关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相关的法规条例,内容包括对商标、版权、专利价值设立标准评估体系,尤其对科技型企业能够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核心技术及其专利做一定的价值评估。

在立法中感受“全过程民主”

据了解,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家来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国际金融、在线新经济、法律服务等引领区所需的硬核产业和创新经济领域,他们中既有70后中坚力量,也有80后、85后,甚至90后新生代。有的已经是行业领军的佼佼者,有的是即将迈入科创板的潜力股,有的是接过父辈接力棒的闯二代。他们是浦东新时期实现新奇迹新辉煌的创造者,是浦东改革攻坚创新突破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浦东发展成就的受益者。浦东新区工商联以浦东新区法规、管理措施的制定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广大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平台,全过程参与浦东各项法规规章的形成过程。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就是为了让不同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家们谈谈对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意见建议,将这些立法需求“原汁原味”地带到立法机关。

浦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囊团”成员、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对此就深有感触,他已多次积极参与立法征询工作,并看到了意见建议得到采纳,成为了“白纸黑字”的地方法规条文。在他看来,“浦东新区法规”为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驶入“深水区”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浦东新区法规”是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创新,是改革开放决心与依法治国决定的统一,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改革开放领域的新体现和新实践。陈贵表示,作为公民能够参与立法的全过程,并不是在每个国家都有的。“正因为我们国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让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尤其当建议或观点能够得到立法的采用时,我感觉非常自豪。”陈贵说。

而第一次参加立法需求座谈会的王申平对于自己能有机会参与浦东新区法规的研讨,并提议通过法治来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非常激动。“能参与立法是一种光荣,也是一份责任。”王申平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平台,切身感受到了浦东新区法规将更加地贴近企业,贴近产业,贴近人民大众,真正达到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的效果。

新区法规源自浦东、形成于浦东、成效于浦东

在听取民营企业家们的建言献策后,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表示,在浦东开发开放历史进程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他表示,浦东新区法规,是比照经济特区法规,立足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在浦东实施的法规。虽然制定主体是市人大,但由浦东新区根据改革创新需要,参与起草法规草案;或由市人大、市政府围绕浦东改革发展和全市中心工作,会同浦东新区起草法规草案。因此,浦东法规需求来源于浦东、内容成形于浦东、效果也体现在浦东。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立法授权必将有利于浦东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田春华主任希望企业家强化法治意识,践行企业家的法治精神、契约意识、守约观念,以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经营管理企业。而浦东新区工商联这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则成为了打通立法的“最后一公里”,近距离倾听民营经济领域对各类法规条例的意见建议。记者了解到,除了与会的8位企业家代表,浦东工商联立法联系点已收到立法需求的建言献策11篇,具体建议33条。内容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为此,田春华主任强调,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的行业代表性、社会影响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在立法前积极反馈立法需求。让企业家们在立法中献计献策,为立法征询贡献更多“金点子”;在立法后积极参与执法检查,持续监督推动,有效推动浦东的改革举措、发展政策更加贴近产业实际、贴合企业需求,推动浦东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他强调要抓住立法授权机遇,把握时代发展潮流,顺势而为,趁势而为,努力走在理念创新、技术更新、产业革新的最前沿,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突破,赢得企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要对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面临的痛点堵点问题,及时发现,注重思考,争取从“法”的角度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难题,让企业家成为浦东法治保障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田春华主任表示,第一批浦东新区法规正在全力推进。关于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城市“三大治理”的相关管理措施,也在研究推进。前期,浦东新区人大还根据市人大的部署要求,组织调研起草了《数据条例》  《城市更新条例》两个浦东专章,努力以地方立法形式,推动浦东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下一步,对具有迫切性、成熟度、可操作性、可推广度的一批立法需求,浦东新区也将深入研究、尽快启动立法程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问需于企 问计于民 2021-09-10 2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