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关于中秋佳节,有着太多美好的古诗佳句,无不传递着对团圆美满的向往与期待。可就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这一句,每到这样阖家团圆的日子,总有人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对着圆月遥寄相思。
四岔河监狱的民警就是这样,尤其是去年疫情发生以来,几乎每一个“团圆日”都是他们坚守岗位的日子。对服刑人员,监狱民警抓住传统节日的时机开展认罪悔罪、亲情教育等工作,唤醒他们对家人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家人,民警们则“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大墙里的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刚过去的中秋节,四岔河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唐传贵又是在工作中度过的,这已经是他在大墙里度过的不知道第几个团圆日了。总是在节日里带头值班的唐传贵和四岔河监狱民警们几乎习惯了这种“热闹都是别人的”工作模式。对他们来说,放弃团圆守护更多人的平安是职责所在,也是上海监狱系统一直传承着的“红烛精神”的体现。
“四岔河监狱关押的大多是老年、残疾服刑人员,每到这样的节日,总有些服刑人员情绪波动较大,需要我们特别注意,而且这样的传统佳节也是开展教育的好机会。”唐传贵介绍,在刚过去的中秋节,监狱为服刑人员增加了一次拨打亲情电话的机会,也提倡服刑人员通过书信向家人表达中秋问候,将近期的服刑表现告诉家人,让他们安心。对于家中有孩子读书、老人就医等特殊情况的,监狱鼓励服刑人员将劳动所得寄回家,用这一份“干净”的钱为家人分忧。民警也会通过电话联系部分服刑人员家属,帮他们解开一些心里的“疙瘩”,争取家属的支持,一同协助监狱教育感化服刑人员。
而各监区也会根据不同情况,对服刑人员开展认罪悔罪、亲情教育等工作,甚至在监狱,服刑人员也能吃到月饼。 “一个电话、一封信、一个月饼,平常得很,有人可能还会嫌月饼不好吃,可是对服刑人员来说,意义却是不同的。”四岔河监狱一监区监区长李华勇记得,曾有服刑人员看到月饼后哭了,因为想家了……
用亲情感化服刑人员,唤醒他们的良知,发自内心地认罪悔罪,是四岔河监狱民警采用的教育方法之一。李华勇工作了20年,在他的记忆里有许多有关服刑人员和他们家人的故事,而他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一个年纪很轻的服刑人员小杰(化名)。
父亲的去世让他醒悟
“他还是个孩子,才十七八岁,刑期大概3年左右。”李华勇对小杰具体犯罪的原因已经模糊了,只记得他是家里独子,老家在河南。小杰入狱后,他的父母焦急万分,每次亲情电话里都能感受到他们对儿子的矛盾情绪,恨小杰不争气,又担忧小杰的服刑生活,希望孩子经过改造能够重新做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小杰的父母索性从老家来到了江苏,在四岔河监狱附近租了间房,平时靠打零工为生。而这么做只是为了方便每月一次的亲情会见,不想错过每一次亲眼看一看儿子的机会。
小杰的父母都是农村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干的也都是收入不高的体力活,勉强维持生计。本来他们期待小杰刑满释放后可以一家团圆,回去安安稳稳过日子,可是意外发生了。小杰的父亲在下班途中出了车祸,伤势严重。
面对这一噩耗,小杰的母亲不知所措。小杰父母的日子本就过得不富裕,如今需要那么一大笔救治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而肇事方的经济条件也有限,在赔偿事宜上难以达成一致。为了节约钱,小杰的母亲想尽办法,甚至到了一天只吃一顿饭的地步。
在服刑中的小杰得知这一情况心急如焚,可他既无法看望父亲,也没办法解决钱的问题,那些安慰母亲的话也显得苍白。小杰后悔至极,如果自己不犯罪,父母就不会因为担心他千里迢迢来到陌生的城市,这场灾祸或许也不会发生。如果自己安分守己地工作生活,即使家人遇到困难,他也能为他们分忧,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
李华勇和当时的同事们也知晓了小杰家的情况,他们去看望了他的父母,根据监狱相关规定为他们提供了法律方面的帮助,还自发捐款缓解小杰家人的燃眉之急。
可惜的是,小杰的父亲因为伤势太过严重还是去世了,小杰为此情绪低落了很久。
在监狱民警的教育引导下,小杰逐渐振作,也越来越清楚,自己已经因为犯罪给家人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以后要更努力地好好生活工作,才能弥补家人。父亲已经不在了,他今后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不能再让母亲伤心了。小杰也感谢民警们的帮助,承诺会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
“小杰刑满释放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立誓不会再做坏事,我们都希望他能说到做到。”李华勇感慨,有的服刑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犯罪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或是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无所谓,但当他们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因为服刑对自己家人产生的影响,他们才会“醒”,才会悔,才会想要赎罪……
“后方稳定,请放心”
或许因为看到太多服刑人员家属失望痛心的样子,李华勇特别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是,职责所在,李华勇总是需要值班,因为监狱的安全稳定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团圆。别人过的是“节”,监狱民警过的是“关”。
这些年来,李华勇与家人团聚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别人家是大年夜吃年夜饭,李华勇家都是在小年夜就“过年了”。自去年疫情以来,家里的担子更是都落到了妻子身上。
“逢年过节,服刑人员想家,我们也想,但是这身制服决定了我们必须服从命令,维护安全稳定是职责所在。很感谢家人的理解,对他们的亏欠只能有机会就弥补。”李华勇笑着说, “比如态度好一点,只要在家休息就一定自觉地承包买汏烧。”
在李华勇看来,他们不过是认真做好简单平凡的事,而且是前辈们都已经做了很久的事, “我们有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徐勤楼,前不久刚动了手术,休息没几天他就要求来上班,就怕人手不够,一定要求回岗位。”
让李华勇佩服的还有那些不遑多让的尽职的后辈们,比如二监区监区长陈芳平。
1985年出生的陈芳平自2007年成为人民警察的那天起,就很清楚自己的职责,非常珍惜这身藏蓝色,和家人都以此为荣。去年疫情发生以来,陈芳平就按照监狱“支部书记、党员要带头”的原则,坚守岗位。
今年8月四岔河监狱开始封闭执勤后,陈芳平就没有“出去”过……每次有同事、领导关心,劝陈芳平下一班轮岗时回去,他都婉拒了,说“后方稳定,请放心”。
被问及为什么不回去?陈芳平的理由很多, “刚调整岗位要熟悉工作,可以有更多机会看到生活细节,了解大家,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虽然辛苦但是和同事们一起战斗很有意义……”陈芳平和其他监区领导一样,每次轮岗时都要提前与民警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情况,若有思想顾虑或实际困难及时予以疏解、提供帮助,让大家无后顾之忧地安心“战斗”。
“监狱有帮扶小组,每天都会收集民警的困难情况,比如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老人生病需送医等等,帮扶小组会及时提供帮助。”而每当听到有同事的家人生病,同事却不能回去照料的事,陈芳平总会特别感慨,他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因为工作原因,陈芳平已经一年多没回老家看奶奶了。从小将他带大的奶奶年事已高,记忆也模糊不清,听父母说奶奶偶尔也会想起他,说他“没良心,不回去看她”。陈芳平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他和很多同事一样,选择将这份愧疚与心酸压在心底……
放弃团聚只为守护
“工作是我们的职责,许多人觉得我们不容易,其实我觉得一直支持理解我们的家人付出的更多,更不容易。”陈芳平感激家人,他坦言若不是有妻子、岳父母的理解、帮忙照顾孩子,有父母在老家“稳定军心”,他也无法安心工作, “我的同事们也是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很多民警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小孩都需要照顾,可是最后往往都是身体不好的老人们给他们分忧,坚持着照顾孙子孙女;有妹妹为了让当警察的哥哥能参加她的婚礼一再推迟婚礼时间;还有单亲家庭的民警,母亲生重病,没有人照顾,母亲只能去年纪更大的外公外婆家暂住……
每一句“后方稳定”的背后有民警自己的坚定,有监狱提供的帮助,更有监狱民警家人的理解支持。据了解,去年开始封闭执勤以来,四岔河监狱没有一位民警提前撤防。
将心比心,陈芳平也会将民警们对家人的思念作为“教材”教育服刑人员, “对服刑人员的管教就像医生对病人、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孩子,要有方式方法。”陈芳平说, “他们因为犯罪在监狱服刑改造是罪有应得。长时间失去自由对他们来说是惩罚,可是对家人呢?我们封闭执勤一两个月,家里已经有那么多困扰,那么服刑人员家人面临的困境是不是会更多?所以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加强教育,让服刑人员认清这一点,唤醒他们的良知。”
不再让家人那么辛苦,过个团圆平安的节日。是四岔河监狱民警希望服刑人员改过自新后做到的事,也是他们放弃每一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的意义所在……中秋节,万家守月圆,他们守护万家团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