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上海高院昨发布8起典型案例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本文字数:1078

  □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昨天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向社会发布《上海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2018.10-2021.9)》,以期借助案例向全社会传递司法规则指引的信息,为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记者注意到,当天发布的典型案例共8起,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所有权确认、买卖合同、著作权侵权、不正当竞争、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中止支付保函项下款项、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等案件类型。

在这些案件的审理中,上海法院对疑难复杂问题作出了清晰的法律回应,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司法需求给出了积极的政策反馈,体现了支持涉外仲裁、尊重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共同价值导向,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个人间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原则,展示了人民法院依法加强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作为国际通行的解决经贸投资争议以及多元纠纷解决的重要途径,仲裁在处理国际商事纠纷、优化国家营商环境、推进国际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推动“一带一路”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上海法院积极拓展渠道,深化组织协作,支持涉外仲裁发展,促进仲裁在推进“一带一路”法治环境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设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工作室,该院自贸试验区法庭还分别与高等院校及仲裁、调解、外国法查明、翻译、公证等领域14家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促进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上海海事法院深化与海事仲裁机构、经贸商事调解组织的委托调解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搭建诉讼、仲裁和调解有效衔接的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探索国际化多元纠纷解决新路径。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与W 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合作开展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迄今已成功调解多起涉外知识产权纠纷。

涉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境外事实与证据查证不便,各国法律体系差异巨大且查明困难,已成为困扰涉“一带一路”案件审理的一大难题。对此,上海法院充分尊重当事人选择准据法的权利,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外国法查明渠道,提高外国法适用能力。

2020年,上海海事法院与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签订外国法查明专项合作协议,开发建立了覆盖世界主要航运国家海事海商法律的外国法检索平台,制定了外国法查明统一委托工作规则,明确委托流程、手续办理、查明时限等,在多起案件中成功查明墨西哥、希腊、巴西等国家法律,顺利推进案件审理进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头版 A01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021-09-27 2 2021年09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