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截至昨日,本市已建立210个“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精准助力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这是记者从2021年上海市政协公众日活动上获得的数据。
千头万绪的治理难题汇聚在基层一线,随着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的加入,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多了强有力的助推器。
“要当好政协委员,就要多下基层听声音。”昨天活动现场,多名政协委员现场与大家分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履职体会和履职故事。
三级委员入基层 聚焦“急难愁盼”
“巨富长”,是巨鹿路、富民路和长乐路的简称,小马路、咖啡香、老洋房,这里常被称为上海最美、最有趣、最丰富的街区。梧桐绿荫与花园洋房,市井烟火和人文底蕴,让“巨富长”商圈呈现出“高楼与老宅共存、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风格和气质。
前些日子,不少有心的市民发现“巨富长”商圈发生了不少变化:长期占道的老旧垃圾厢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智能垃圾厢房,让居住环境“上了档次”;原本就咖啡飘香的街区,多了一些拿着“静安咖啡百家谱”正寻觅商圈内好咖啡的年轻人;更多人走进了飘着书香和墨香的老建筑、老洋房,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人文情怀。
市民们纷纷点赞:“居住了三十多年了,更美更宜居了。”“越来越浓郁的咖啡文化氛围,喝咖啡,来这里就对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数月前的一场协商会。
今年5月11日,一场主题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促进‘巨富长’商圈品质提升”的专题协商会,在位于恒隆广场的南京西路街道协商议事厅举行。
9点开始的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5月8日,我们就参加了静安区政协和南京西路街道组织的三级政协委员相关调研,实地考察了长乐路672弄深处正在打造的‘一百〇八上苑’文化园区、‘巨鹿路758’创意园和作家书店等。”对于即将召开的协商会,周锋表示心中有底、充满期待。因为几天前,委员们就已经“走进深巷、实地调研”,并明确了协商议题。
从提升“巨富长”商圈品质,到建议强化街区功能中的公共属性开发,再到商业设施空间“尽可能释放给公众以利互动”……在两个小时的协商会上,三级政协委员们纷纷瞄准“巨富长”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开出“对症良方”。静安区各个相关部门则当场予以回应,各方在即知即改、近期研究解决和下一步着力推进工作方面,初步达成协商共识。
已建工作站210个 委员参与率超九成
如此高效解决百姓“急难愁盼”,这得益于“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
千头万绪的治理难题汇聚在基层一线,随着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的加入,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多了强有力的助推器。
在全市各街镇统一打造“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推动三级政协委员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更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专门协商机构治理效能、精准助力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举措,也是市、区政协联动打造的创新品牌。
据市政协介绍,截至昨日,本市已建立210个“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今年上半年,全国委员和市委员大概232人参加327场活动,53场协商活动,内容涉及到加装电梯、养老、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社区文化供给、口袋花园项目、小区治理等。这项活动在老百姓的身边,做为老百姓服务的工作,发挥政协的工作。
此外,目前,全市222个街镇都做到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组织、有计划、有人员、有活动、有经费、有场所。已有在沪全国政协委员36人,市政协委员737人,区政协委员4301人就近加入组(站),总参与率超过90%。
以浦东新区为例,“浦东新区12个街道24个镇,36个街镇,已经实现了‘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全覆盖。”市政协委员、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姬兆亮在昨天的互动环节中介绍,浦东新区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已经做到一个品牌共同打造,两种协商有效衔接,三级委员协同履职的基层协商新局面。在他看来,政协委员下沉到基层,渠道畅通了,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点队伍,可以更好反映群众呼声。
老旧垃圾厢房长期占道“协商成果”落地见效
当天的协商会上,作为“巨鹿路”商圈居民区代表,南京西路街道古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真带来了居民们的诉求:“巨鹿路、襄阳北路口的垃圾厢房长期占道,影响行路安全和市容市貌,希望尽快解决。”
李真回忆,当天她一提出诉求,就得到了不少政协委员、特别是前期去实地调研过的委员们的反馈。区政协委员孔国卫就表示,自己工作单位在巨鹿路、襄阳北路路口不远处,该垃圾厢房长期占道,确实有拆除必要:“垃圾厢房就摆在人行道上,行人经过时需要从机动车道绕行,而且夏天来了味道更大,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市容市貌。”
当天,关于巨鹿路襄阳北路路口沿街垃圾厢房拆除的这个议题,各方达成初步协商共识。
协商会召开两周后,第一个“协商成果”便落地见效。南京西路街道与区绿化市容局完成了该垃圾厢房的拆除工作,还路于民。
李真看到,位于巨鹿路襄阳北路路口、长期占道的垃圾厢房被拆除了,感叹:“从会上提出诉求,到最后定方案拆除,两周不到解民忧,效率高。”
令居民们更为满意的是,相关部门并没有简单“一拆了事”,而是在襄阳北路6弄新增了一个智能化垃圾厢房,满足居民投放垃圾的实际需求。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建的智能生活垃圾箱房,按照标准四分类要求,规范了垃圾分类投口,同时还拥有智能监控摄像头、语音提醒、扫码开门、自动称重、满溢检测、LED显示、数据收集等智能化功能,不仅可以让居民实现规范投放、无接触投放,还能为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管理部门能对违章投放行为进行倒查和追溯,在提高居民满意度的同时,为基层治理减负增能。
“特别像前几天的台风暴雨天气,要是那个垃圾厢房还没拆掉,人行道肯定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现在终于算是解决了。”家住古柏社区的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智能垃圾箱房的出现,让辖区居民们垃圾可以扔得更干净、更从容,也更容易养成和保持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委员就要多去基层听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就是浦东新区其中两个工作站的参与委员之一。“要当好政协委员,就要多下基层听声音。”作为一个“高质高产”提案的政协委员,谈剑锋有个“诀窍”,就是多下基层。昨天的活动现场,他以自己此前递交的取消高速公路省际收费站、人脸识别等两个相关提案为例,分享了自己的履职体会。
“提案通常都一蹴而就,一定要接地气,多下基层了解老百姓所想,多听基层声音。”谈剑锋说,工作站建立后,有了三级联动这样一个平台,多参加基层活动,才能提出真正能够落地的高质量的提案和社情民意。
市政协委员李思明则通过一个案例,分享了自己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会。
今年年初,李思明来到了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基层协商联络室。“我办公室就在一大会址附近,我经常去那里‘兜圈圈’,关注那边的交通安全问题。”由此,李思明提出了社情民意《将黄陂南路一大会址路段改造为步行街的建议》:“将紧邻中共一大会址的黄陂南路路段打造为‘景区中路段’,为引导车辆绕行,可在毗邻路段增加一条北向南车道,疏解南向车流。”
李思明坦言,当初他提建议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可能很难实现,因为涉及的部门众多。“我的建议是3月29日递交的,实施禁行是6月。”李思明记得非常清楚,“工作站这样一个平台,就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协商渠道,助推解决老板姓关心的问题。”
昨天活动现场,于秀芬、董敏华等多名政协委员也与大家分享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履职体会和履职故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