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程淳
儿子沉沦毒海,不忍儿子就此堕落的父亲狠心报了警。儿子就此恨上了父亲,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我行我素,还不愿意见父亲,连父亲寄来的信都撕了。这对父子难道就此形同陌路?当儿子在民警的劝说下参加戒毒所开展的“吴淞面塑”学习后,僵局出现了转机。
儿子在学习过程中,回想起了父亲抚养自己的不易,明白自己吸毒对家庭造成的伤害,也终于理解父亲当时为何大义灭亲。他学会了为泥人塑形,也开始为自己重新“塑魂”……这是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简称高境所)拍摄的戒毒宣传片《泥人》的故事内容。但这不仅仅是故事,它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
倾听心迹 分析“刺儿头”成因
1985年出生的阿黄(化名)是2019年到高境所戒毒的,有近10年吸毒史的阿黄对此“不屑一顾”,不仅戒治态度消极,而且我行我素,行为举止中透着嚣张乖戾。只要遇事稍不顺心就会引发矛盾争端,而且总是针对所内年纪较长的戒毒人员,给场所安全带来潜在隐患。
在一次争执发生后,民警与阿黄开展了谈话。
“怎么又打架了?从你到这儿来戒治已经好几次了吧?”民警严肃地问道。
“里面没意思,我无所谓。”阿黄语气中带着不屑。
“你不想想家人?他们会有多失望?”民警适时问道。
“我没有家人,妈妈很早就过世了,就是我家老头子把我送进来的,我恨他!”阿黄情绪激动起来。
“你和父亲关系一直这么僵?”民警继续询问。
“小时候还行,那时候老头子会教我对着妈妈的照片捏泥人,他说什么时候捏得像了,也许妈妈就会回来了。”说起往事,阿黄竟难得地露出些许感慨。
经民警了解,阿黄的母亲早年过世,不善言辞的父亲觉得亏欠儿子,但他忙于工作对儿子疏于管教。阿黄就这样养成了骄纵的性格,长大后更是无心学业,泡吧、跳舞,追求所谓的时髦生活。
后来,阿黄交友不慎,走上了吸毒的歧路。
当父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亡羊补牢,却悔之晚矣,不得已大义灭亲,报警将阿黄送来戒毒。也是从那一刻起,阿黄和他的父亲结下了仇恨。
高境所对阿黄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表明阿黄存在焦虑情绪,并伴随一定的人际关系敏感。
经研判分析,阿黄由于童年家庭不健全、缺失母爱造成一定性格缺陷,而父亲的举报让他将这种敌对情绪投射到了其他年长男性身上,从而造成关系不睦、敌视等情况的产生。
开出“药方” 传统技艺解难题
阿黄的“病”该怎么治?高境所为他开出了个性化的“药方”。针对阿黄的个性情况,民警推荐阿黄参加了所内引入的“吴淞面塑”课程。
根据介绍, “吴淞面塑”作为始于晚清、传承百年的“非遗项目”,蕴藏着崇德向善,以文化人的精神内涵,民警希望借由面塑技艺的学习,让戒毒人员积聚向上力量,彻底告别毒品,重塑人生。
而之所以推荐阿黄参加,一方面因为从阿黄的讲述中得知,他年少时就与父亲一起接触过面塑技艺,有着美好的过往回忆。学习面塑或许能唤起阿黄对家的美好记忆,成为重塑父子关系的纽带。
同时,阿黄的文化水平较低, “吴淞面塑”造型多变,色彩鲜艳,相较于传统的戒治项目更能引起阿黄等戒毒人员兴趣,而在面塑制作过程中,对制作者手脑结合能力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要求,能够适时地分散戒毒人员注意力,降低负性情绪的积聚。
但是,当民警推荐阿黄参加“吴淞面塑”的学习时,却遭到了阿黄的拒绝。
“我没兴趣,跟那个老头子有关的我都没兴趣。”阿黄倔强地说,仿佛父亲是他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
“就当去玩玩儿,放松一下。”民警劝解。
经过几番沟通劝导,阿黄终于还是参与到“吴淞面塑”课程的学习中。
两周后,坐在教室前排的阿黄正聚精会神地接受“吴淞面塑”远程教学指导。在揉捏拨挑间,一个面塑小人已然栩栩如生。
“做得不错啊,样子挺专业的。”民警鼓励道。
“以前家里老头子教过我,算是有点基础。”虽然阿黄还是一口一个“老头子”地叫,但语气中已然没了敌意。
“说说看,做泥人面塑有什么收获?”民警问道。
“收获谈不上,毕竟和专业老师水平还差得远。倒是做着面塑会想起以前老头子教我做泥人的时候,想起来他也不容易。”说着,阿黄的眼睛也有些发红。这是戒治以来阿黄第一次提出要联系他的父亲。
泥人牵线 陌路父子终释前嫌
无疑,为阿黄和他的父亲解结化怨成了场所维稳的关键。为彻底解决阿黄的“心结”,结合防疫防控形势,经多方联系,高境所最终决定利用所内远程探访系统让阿黄与父亲“会见”。
接见当日,老人显得异常激动,自从儿子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以来,他日夜盼望儿子的消息,可寄出的信件从来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得知儿子希望见一见自己,更是早早就等在了接见区。
当阿黄从电子屏上看到父亲苍老的身影,还是愣了一下, “你来了?”阿黄明显还没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怎么样,生活还适应吗?”老人问道。
“还行,我参加了所里的面塑班,捏面塑的时候总想起以前你教我捏泥人。”阿黄哽咽, “爸,我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等我回来。”这是阿黄第一次叫出“爸”……
泥人寄托着阿黄对于母亲的哀思,也成了他与父亲沟通化怨的桥梁。小小的面塑泥人不止承载了中华民族璀璨文化,更存着阿黄与父亲的回忆。
经过阶段性学习,阿黄的日常行为表现有了明显好转,开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而面塑成了他与其他戒毒人员沟通的媒介,在戒治生活中似乎也找寻到了新的目标。
警官的话
从阿黄的案例来看,从入所的不适应、消极抵抗、父子关系不睦,到最终能够积极戒治、父子和解,除了民警的帮助自身的努力, “吴淞面塑”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在面塑制作过程中,通过学习思考、手脑的结合运用,有效防止负性思维占据主导。
通过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熏陶,阿黄逐渐学会正视自我、理解他人,转换了看待生活的角度,改变了自身戒治态度,整个人展现了阳光、自信的一面。阿黄的个案为“吴淞面塑”在场所推广的正向效用提供了有力论证,而传统文化教育也将继续成为传递戒毒人员希望的载体,为更多的戒毒人员点燃指引方向的明灯。
学习面塑,不仅是在给泥人塑形,更是在为自己塑新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