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随笔

中唐名相陆贽拒开“贿道”

本文字数:1104

  沈栖

中唐名相陆贽以“为官清廉”声播遐迩。《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清廉“可为后世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屡提《陆宣公文集》的事迹和论述,认为其“慎初守廉”的“资治”作用极大;苏轼将陆贽的奏议进呈给宋哲宗,说“(陆)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

陆贽官拜唐德宗贞元年间的宰相。早年初涉官场,他就廉洁自守。在华州任郑县尉时,挚友、寿州刺史张镒得知陆母韦氏贫苦度日,便送上百万铜钱聊补,陆贽坚辞不受;贞元三年(787年),韦氏病逝,陆贽回乡守孝,地方官员、豪绅富商纷纷携重金登门拜祭,他以“诸位与我非亲非故,仅为宦途之交”为由,全然拒收。陆贽于贞元八年(792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为相期间,他与地方藩镇官员交往,向来一尘不染,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十分另类,因而有不少官员埋怨他行为怪诞,不近人情。

那些贪腐小人在唐德宗耳边嘀咕,暗指陆贽“伪饰”。唐德宗担心妨碍公务,便命翰林学士顾少林传密旨:“卿清慎太过,都绝诸道馈遗,却恐事情不通。如不能纳诸财物,至如靴鞭之类,受亦无妨。”以常人的思维,皇帝都开了金口,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即使你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肯与贪腐分子为伍,那就退而求次,收受“靴鞭之类”罢。然而,陆贽并没有“奉旨”受贿,却与皇帝顶真起来。第二天,唐德宗案头上多了一道奏折,陆贽跟皇帝辩论:“为官受贿,大者,忘忧国之诚;小者,速焚身之祸。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在陆贽眼里,接受马鞭、靴子之类的馈赠,绝对不是“受亦无妨”的小事,倘若不加制止,随之而来的则是“衣裘”“币帛”“车舆”乃至“金璧”,因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利于小者,必害于大”。

“贿道一开,展转滋甚”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这位名相的洞幽烛微和远见卓识。“小者大之源,轻者重之端”,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变为腐败分子,之所以走向腐化堕落,多是从细微之处起步,从不拘“小节”开始,陆贽“鞭靴不已,必及金璧”的论述,便深刻揭示了腐败是由小及大这样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收受“鞭靴”不警惕,接踵而来的势必是“车舆”“金璧”,否则也就不会有“欲壑难填”的成语了,也就不会留下“百千万贯犹嫌少,堆积黄金北斗边”的古诗了。那么,归宿呢?陆贽已一语断定:“速焚身之祸”!

当下,党内那些贪腐分子落马都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例证,它从反面告诫为官者:“贿道”必须堵死,“贪欲”必须灭绝,唯有如此,才能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而立于不败之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6 中唐名相陆贽拒开“贿道” 2021-10-08 2 2021年10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