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通讯员 王晓丹
小俊(化名)是一名高三在读学生,因参加同学生日会和他人发生冲突,涉嫌寻衅滋事被取保候审。由于小俊未满十八岁且是初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他进行附条件不起诉。今年年初,社工黄菲琲受指派,作为观护人员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小俊开展为期6个月的附条件不起诉帮教工作。
这个处在叛逆期的少年能否在检察机关和社工的帮助下找到问题症结,重回正轨呢?
用心观护,拨开负面情绪
“父母老是管着我,让我做这个做那个,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是想出去放松放松呀,他们连我和谁一起玩都要管着。”初见小俊,他一米八的大个子给黄菲琲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和小俊的沟通过程中,她发现小俊的压抑情绪积攒较多,对于父母无时无刻的安排和约束早有不满。与他人发生冲突的那次生日会,也正是由于他想挣脱父母束缚,喝多了才做出违法行为。
一番交谈下来,黄菲琲意识到小俊已经将父母作为对立面,基于此,她经常通过面谈、视频、文字等方式与小俊沟通,倾听他的内心想法,疏导负面情绪,对他的疑惑、不解等提出合理建议。在这期间他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小俊积极配合黄菲琲的工作,并按时上交思想汇报。
黄菲琲看到了小俊身上可喜的改变,但这还不够。
纪录片《镜子》里有一番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于是,黄菲琲开始对小俊的家庭关系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干预。
黄菲琲了解到,小俊的母亲对孩子管教非常严厉,较为强势,父亲负责照顾日常起居,较为溺爱,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得两人经常起冲突。这次小俊的犯罪更将家庭矛盾推向了新高潮,于是她将重点工作转移到了小俊父母身上。
多样形式,改善亲子关系
以往开展帮教活动没有固定场所,需要临时借用学校或者街道的场地进行团体课程,随着帮教活动不断发展创新,这种游走式的开展形式显然满足不了需求。为了使帮教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和专业,普陀区检察院建立了全市首家亲职教育基地——蒲公英亲职教育基地。
蒲公英亲职教育基地主要用于对涉罪未成年人和失职监护人进行教育矫正。通过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引入心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设置活动和课程,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有效缓解他们家庭中紧张的亲子关系,为涉罪未成年人创造改过自新的良好环境,从而实现对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教育矫治。
这个基地也见证了小俊的成长,以及他与父母关系的转变。
家庭教育指导期间,社工黄菲琲不仅与小俊的母亲时刻保持线上联络,循序渐进地与她交流正确的教育与沟通方式,更在基地中对小俊及其父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
每当来到基地,小俊总会左瞧瞧右看看,感叹“这里好温馨好丰富”。在心理疏导室,黄菲琲倾听小俊的内心感受,带他体验专业心理沙盘以及沉浸式VR,讲解校园欺凌、打架斗殴、远离毒品等内容,有针对性地矫治小俊的罪错行为;在禅思室,她引导小俊和他的父母静心盘坐,促膝长谈,构筑平等的亲子沟通关系;在课堂诊疗室,她扩展亲职教育内容,教授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和亲子沟通技巧;在展望室,她引导小俊一家背靠背畅言,打开心结,坦诚沟通,促进良性互动。
这些帮教工作使得小俊父母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缓和,整个家庭的沟通开始顺畅起来,小俊的心理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由于小俊观护期表现良好,普陀区检察院对他作出不起诉决定。
“事情发生后,我非常懊恼,我不该做那些事,很感谢给了我一次补救的机会,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成长并改变自己,结交更优秀的朋友,慢慢进步。”小俊在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