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琦
现实生活中,图片与货品不符的现象司空见惯,却很难追究其责任。
今年天气持续炎热,我懒得出门买菜,在买菜APP上下单立等可送上门,也可晚上精心挑选好,第二天到小区快递门店自取,非常便捷,且图文并茂价格又优惠,不由人不动心。尽管我已退休,但这几个买菜APP还能玩得转。试着买了几次菜后,感觉蔬菜水果类问题不大,而生鲜类图货不符现象却多次碰到,体验感就差。
仅举数例:图片上黄瓜个头匀称,码得整整齐齐,看似嫩绿滴翠,等收到货后却粗细不一,断头少尾;图片上东海带鱼鳞光闪烁,厚实紧致,打开包袋后却腥味扑鼻,几段带鱼烂肠裹肚,细窄如指,与图片完全不符;图片上基围虾活蹦乱跳,而随着冰袋一起送回家的基围虾却大都早就死翘翘,即便活着也不会蹦跶了。我还在某多多上买了一瓶百年老店的牛肉辣酱,图片上牛肉厚实、辣椒红艳。吃面时细嚼慢咽,却吃不出一小块成形的牛肉。凡此种种,实在是不胜枚举。
朋友笑我死心眼、太认真,“老婆饼”里没老婆人皆尽知,“夫妻肺片”里也找不到夫妻,康师傅速泡牛肉面里,又能吃到什么牛肉?我却是大不以为然。既然商家精心设计广告图片,有图有真相,那就应该图与货相符一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肯德基”“麦当劳”已有30多年,尽管货品不断调整,价格也水涨船高,但图片广告与实物提供却始终能保持一致,吃到嘴里的就是图片上宣传的。其实这并不难,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标准化,有了标准才可以加以比照,比照后才能使人信服。
回过头来再看买菜APP上提供的广告图片,大都采用模糊用语,比如东海带鱼,只有重量多少,没有尺寸大小;牛肉辣酱只有牛肉成分,没有牛肉份量,当然你想维权也找不到责任方。只是商家使的这点小伎俩,一次两次让人上当,三番五次就拔腿走人,哪怕图片做得再花哨精美,老百姓兜里的钱也不是那么容易赚的。就像当年的“龟鳖丸”曾风靡全国,但一只老鳖可以化入游泳池般大的汁水中,还能有什么功效,还会有谁来购买?
图货不符这种现象可以休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