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吸引了全球目光,国际社会纷纷表态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通过加强多边主义、整合更广泛资源合作、以中国等深度践行保护措施的国家为榜样,推动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这是联合国将2010年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时所选的主题。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也将没有人类。
直到今天,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贡献有很多都是不可替代的。如在全球范围内,有40亿人的健康保健主要依赖天然药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约70%是天然药物或源于自然的合成。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优良的生态系统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环境”。
在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地位。以蜜蜂为例,世界约80%的农作物都依赖蜜蜂等虫媒传粉,尤其是油料作物、水果类和坚果类等,更是高度依赖蜜蜂传粉。蜜蜂传粉不仅支持着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的生存与演化,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的农业发展也高度依赖蜜蜂。有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上的蜜蜂灭绝了,人类也会随之而灭绝。
不难发现,缺少生物多样性造成恶果的案例比比皆是。在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后,爱尔兰人发现这个物种不仅非常适合爱尔兰的自然条件,而且种植效益也远大于本国原有的其他作物。于是,爱尔兰的马铃薯种植迅速扩张,几乎所有耕地都种植马铃薯,其他作物近乎绝迹。全国作物种植完全没有了多样性。直到1845-1846年,爱尔兰大面积暴发马铃薯晚疫病,全国3/4的马铃薯迅速被摧毁,使爱尔兰人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直接导致100多万人饿死,150余万人移民国外,最终形成了史无前例的缺少多样性的耕作灾难。
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墨西哥是个人口大国,粮食一度依赖进口。后来,墨西哥从引进的日本小麦品种“农林十号”中分离出矮秆基因,并成功育成矮秆、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新品种推广后,小麦产量大幅提高,墨西哥也一下由粮食进口国变成了粮食出口国。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但遗憾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整体丧失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作为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有效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挑战之一。
在原有物种不断灭绝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物种陆续诞生,当初恐龙灭绝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出现,为什么人类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问题的关键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当今物种的灭绝速度远远超出了自然灭绝的速度。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物种绝灭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高几十倍到几百倍,而且仍在加速。物种种群数量自1970年以来迅速减少,陆地物种减少了40%,淡水物种减少了84%,海洋物种减少了35%,有大约100万种生物面临灭绝,因受人类活动威胁而濒临灭绝的物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健康、环境、安全等福祉,也影响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各方呼吁加快保护行动
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声音呼吁加快行动,通过各方力量和资源整合,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效力。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OP10)制定了2011年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爱知目标”。“爱知目标”共20项,到2020年,没有一项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COP15召开时正值制定新的10年保护目标的重要节点。国际社会对COP15寄予厚望,希望借助此次大会的成果,通过未来的努力,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趋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在视频讲话中警告,“人类为针对自然的自杀性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正以惊人速度增加”,现有努力尚不足以扭转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昆明大会是改变这一切的良机。与会各方需要采取“清晰、切实行动”来推动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安诺生特别呼吁国际社会调动包括资金和技术等各类资源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呼吁各方将承诺转变成“政策、行动和结果”,形成“大胆、包容且有雄心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未来十年阻止、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唯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埃及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OP14)。埃及环境部长亚丝明·福阿德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感谢中国举办这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并呼吁国际社会把语言转化成实际政策与行动,努力在未来十年“让大自然恢复生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来源:新华社、经济参考报)
国际社会期望全方位努力
对于未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路径,中外人士都呼吁需要全方位努力、多举措并行,秉持多边主义理念来促进合作,国际社会更是瞩目中国的成就,希望其他国家予以借鉴。
中国官方做出承诺,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方还呼吁并欢迎各方为基金出资。
对此,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表示:“中国率先承诺建立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事业,世界自然基金会对此表示欢迎和赞赏,我们认为,出资承诺将有助于推动谈判的进程。”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目前的“框架”草案尚未能全面体现“变革转型”,尤其在目标力度、执行机制、资源调动以及解决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等方面,仍缺乏“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所需的雄心与力度。期待中方充分发挥主席国的领导力,推动各方在明年4月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面向“昆明目标”时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研究报告指出,明确东道国生物多样性基金的使用方法非常关键。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更多国家、利益相关方参与,并与中国以及受援国一起,共同开发资金使用战略。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消除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补贴、推动全球资金流向“自然友好型”转型等。
曾担任过哥斯达黎加三任环境和能源部长的全球环境基金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曼努埃尔·罗德里格斯认为,各缔约方在本次大会上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应该展现“更大的雄心”,为下一个10年使全球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注入新动力。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通俗来说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程度。因此,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是保护生物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层次上的多姿多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