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如今,市民打开外卖App,在餐饮企业的“商家”一栏,找到“查看食品安全档案”点开,就能看到商家食品卫生程度“脸谱”,看“脸色”下单。
这是近日上海在全国首创的监管数据赋能网络餐饮平台的应用,也是上海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10月27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在经济、生活、治理这三大领域构建“20新”,助力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上海还将做哪些事?还需要哪些助力和保障?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十次常委会议上,政协委员们从提高上海治理数字化影响力、加快长三角区域数字化治理法治协同、强化数字化安全的制度法治保障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提出对策建议。
点外卖?赶紧先看看商家“脸色”!
点外卖,又不知道餐饮商户是否卫生?现在,只要点开外卖平台商家页面,就可以查看监管部门权威量化分级数据“餐饮脸谱”了。绿脸(笑脸)为良好,黄脸(平脸)为一般,红脸(哭脸)为较差……三张“脸”就能展示商家食品卫生程度,一目了然。
这是上海在全国首创的监管数据赋能网络餐饮平台的应用。目前,已经覆盖饿了么、美团平台上本市餐饮企业超过70%,共约5.7万家,年内有望实现全覆盖。
“以前的数据大都由商家自己上报,平台也无从核实,现在我们将监管数据‘直达’,实现实时更新,更加权威可信。”市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张冬升介绍。据介绍,“餐饮脸谱”具有监督公示的作用,是促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提升主体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有效手段,也将促使市场监管部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升政府公信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110561户餐饮商家,“餐饮脸谱”数据显示,绿脸(笑脸)餐饮商户约占40%,黄脸(平脸)餐饮商户接近60%,红脸(哭脸)餐饮商户不到1%。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拓展‘餐饮脸谱’网络餐饮商家覆盖面,同时,推进餐饮企业电子证照应用,进一步提高网络餐饮平台对入网餐饮企业许可资质审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经营处副处长黄丽瑢透露,明年,上海还将大力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让消费者能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
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出炉
这样的数字赋能新应用场景,其实是上海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时期,上海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国内领先,数字化应用场景丰富,创新活力充沛,数字化规则先行先试。
10月27日,《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到2025年,上海将在经济、生活、治理这三大领域构建“20新”,助力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根据《规划》,上海将聚焦经济、生活、治理这三大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新场景、塑造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上海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确立了“1+4”目标体系。“1”是总体目标,也就是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4”代表在经济、生活、治理、底座4个方面的16项具体指标。比如:在经济领域,到2025年,要实现80%规上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20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在生活领域,打造100个标杆场景、建设50家数字化转型示范医院;在治理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线办事比例达80%,“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等标杆场景的数量分别达到50个和35个;在数字化底座方面,未来五年要建成超过1亿个物联感知终端,并开放15亿条公共数据。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根据《规划》,上海将在“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数字化转型“新生态”,完善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据悉,今年年内,《上海市数据条例》有望发布;另外,《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等综合性立法和若干专项立法目前也在推进中。
强化数字化安全的法治保障
近日,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十次常委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专题议政展开讨论。
在市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陆卫东,市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主任陈臻看来,当前,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制度规则不健全问题和安全保障不充分两大问题。“虽然《民法典》《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是一种财产权益、要予以保护,但受限于数据权属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受制于地方立法权的局限,相关制度规则还不明晰。”陆卫东在发言中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泄漏、数据黑产、数据非法出境、数据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等涉及国家、企业、个人等的安全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此,陆卫东和陈臻委员建议,优化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积极开展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领域的制度建设,构建与数字化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数字化安全的制度法治保障方面,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应用和隐私保护等数字安全方面的规制,特别是要进一步规范社会普遍关注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要细化明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通过释法说理引导公民对隐私权作出一定让渡;而在商业、生活、消费等领域,则应严格限制人脸识别技术过度使用。”陆卫东说,另一方面,建议严格监督数据企业依法合规、适度合理地开展人脸信息收集和处理,保障个人知情权和选择权,并采取必要技术措施防止数据泄露。
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则从上海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夯实网络安全产业基础提出建议。
“我建议要提高网络安全投资在信息化投资的比例。”谈剑锋委员建议,在近期出台的文件中,制定信息化项目中的安全投入比例条款,并在城市数字化转型项目立项时,强制落实安全投入应不低于信息化建设总投入的10%。同时,加强安全服务投入,避免重硬轻软。完善现有采购机制和审计规则,在集采目录中增加“安全服务”项,着手调整审计规则,改变“看重硬件、怕沾服务”的做法,“建议安全服务的采购占比提高到30%以上。”谈剑锋说。
相关链接>>>
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 探索法治协同
会上,市政协常委李红代表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重点发言,系统分析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情况,从强化机制重塑、示范先行、场景牵引、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加快长三角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创新,提升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辐射力和显示度是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在“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进程中体现龙头带动作用的应有之义。
今年以来,市政协经济委牵头组织了“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全面加快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创新”长三角政协分课题的调研。
“我们调研梳理出了长三角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中存在的‘六个不够’的问题。”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徐建民在发言中指出,它们分别是:制度供给仍不够健全;协同机制仍不够成熟;政策法规仍不够统一;数据治理仍不够完善;要素保障仍不够到位;场景开发仍不够丰富。
“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国家层面支持,也需要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自身努力。”徐建民说,上海应当发挥出“数字上海”的辐射力,提升“龙头带动作用”的显示度,更好地融入、带动、服务“数字长三角”建设。
因此,他建议建立区域协同治理数字规则。会同苏浙皖以强化数据治理为抓手,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数据资源有序利用、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同时,建议健全区域协同治理推进机制,打造数字赋能区域协同治理基础环境,优化区域协同治理制度体系。
此外,徐建民还建议,探索长三角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推进中的法治协同。“区域协同治理数字化是手段,法治是保障。要以法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理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地方立法、政府规章的法规协商议事机制并形成政府间备忘录。”徐建民提出,探索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法规体系构建》,从而为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铺平法治道路,提供切实保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