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开幕

城市更新:塑造人人喜欢的“未来之城”

本文字数:3125

“南桥源”城市更新项目效果图

上海深坑酒店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见习记者  陈友敏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定居在城市当中是为了更好的生活。”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中国城镇化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有很大的需求,对于城市更新、资源再利用提出需求。昨天开幕的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期间,举办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论坛,从城市更新改造与城市软实力、《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带来的法治保障,以及城市更新的目标与真谛等维度,讨论了上海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实现社区认同与文化传承。

矿坑变地标:城市更新的“魔力”

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曾参与了上海深坑酒店的建设,在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天马山深坑,建设了世界首例废弃产业升级的超五星级酒店,历时12年完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迈克尔克罗夫特看来,上海深坑酒店工程契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中国矿坑再利用的很好的展现。

论坛上,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副总工程师孙晓阳指出,为了实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可开发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我国近年来在城市修复模式下进行了社会服务、文化利用等多方面探索。

城市承载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家的记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区、延续至今的城市格局和肌理都是城市的记忆,无一不展现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烙印着每个城市所独有的个性和身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随着日益涌现的各类城市问题,如何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同时,留住城市发展的根脉,已成当务之急。

孙晓阳以废弃矿山治理为例,点明了当前矿坑修复存在的难题。“2001年到2019年全国矿山恢复治理有105万公顷,其中废弃矿山恢复治理2.88万公顷,成为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方向。但这个过程忽视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矿山的治理缺乏统筹,千洞一面、万坑一貌,全方位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挖掘,如何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是现在的矿坑治理的难题。”

“矿坑修复与历史传承是一个逐步认识与积累的过程,地球伤疤修复要和工程建设有机结合,矿坑修复没有固定的模式,工程选址、工程建设需要与工业文明进行结合,矿坑修复要做好历史的链接,呼唤起工业文明记忆。”孙晓阳告诉记者。

这样一份成功融合了历史传承,又提高了城市软实力的“答卷”,在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孙云龙眼中,增添了更富感性的色彩——软实力是令人由衷点赞的魅力。

走进衡复风貌区,在武康大楼前拍一张游客“打卡照”,这是对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点赞。

沿着苏州河步道,漫步在华政历史建筑群中,了解一段建筑背后的故事,这也是对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点赞。

被列入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的虹口区“春阳里”,用渐进式分期修缮改造,既保留历史风貌,又实现了厨卫独用,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还是对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点赞。

《城市更新条例》:老城新生的法治保障

在奉贤区“南桥源”更新设计过程中,“南桥九景”成为许多老奉贤的共同回忆。论坛请到了该项目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副院长袁烽,简要介绍了他的设计构思:“在这样一个所谓的‘老破小’地区里,蕴藏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源。例如南桥镇是一座自唐代就设立的千年古镇,沈家花园是‘奉贤第一园’,浦南运河是明代的海防前沿,古华园是现代园林之父陈从周大师作品,还有一颗梅树叫做‘奉贤第一梅’……”

但几年前袁烽刚开始操刀这一城市更新项目时,发现上述文脉散落在南桥各处,交通不通畅。“于是我们打通了6街24巷,通过6个社区邻里围墙打通,让城市空间开放,把历史遗存变成社区内容。我们通过新的开发方式,把60年代挖掘的人防设施变成一座下沉式人防公园,让市民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和自己社区重新的联系,建立起全新的社区认同感。”

袁炜还指出,他在受邀担任南桥源设计工作时,还没有如今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当时他所依据的有关规定,最后修订于1996年,更多只对新区建设有所帮助,但适用于老城区更新就显得比较吃力,无法解决现代城市更新当中发生的问题。“比如能否退建?拆除和重建要不要考虑消防距离?保护要不要求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解答。”袁炜说。

而本次《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正式施行,提出了在城市更新中,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遵循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数字赋能、绿色低碳,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原则,都让袁炜感到:“我们的城市从前三十年的大量建造,逐渐转向高质量的发展、转向对于历史文化的依存。对于像上海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来说,我们未来的发展重点和中心的转向都在那里,这本条例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法治支持。从这个角度解读条例,就显得它非常人性化,具有非常高的操作性。”

“公众参与”,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悦来对《上海城市更新条例》的深刻印象。他说:“条例里面我关注的就是制度化的公众参与。特别是其中第44条,要求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这让我们人民群众参与到弄堂小社区的改造变得更有可能。‘人民城市人民建’,就要让政府和开发商之外,人民也有能力和机会参与其中,《城市更新条例》就是给广大群众提供了非常多元的参与机会,这个过程当中市民对于公共空间自我的更新,包括我们可能通过社区花园和微小的方式逐渐培育我们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更新的目标:“人人都喜欢”

戚建豪是黄浦区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他长期关注上海的街区如何与红色文化结合得更好。“我们发现,这几年南昌路、思南路去的游客非常多,有很多网红小店出来了,我们到武康路发现有很多摄影的点。在新一轮的转型当中如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戚建豪的思考是:“一是要把历史精神挖掘出来,二是焕发街区新气质,三是对于多元参与治理问题,我们要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戚建豪表示,从历史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推动当代加速发展的力量。我们看思南路、南昌路,走进孙中山故居,聆听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治国方略;在南昌路,我们伟大的党诞生了,前一百年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复兴阶段性的伟大目标,那么下一个百年,我们还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什么呢?这个阶段中,我们一定要把伟大的历史文物和文化挖掘出来。

对于“社区的品质和上海的品格”,戚建豪的理解是:“我们的城市品格是在这一百年发展过程中,由每一个市民和外来者积累而成。挖掘上海的城市品格,也是挖掘非常重要的历史经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焕发街区气质新的活力。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是具有活力的,因此我们不是要把街区‘老态龙钟’的一面展现出来,而是要有生活,要有当代生活的方式。在我们的南昌路上,成立了很多联盟,还有很多新消费在里面出现。这里面就体现了当代的活力和文化。”

戚建豪还认为,历史风貌保护的更新,目标很简单:就是围绕人人都喜欢的街区或者社区,让年轻人能够归来,中年人能够生活便利,老年人能够更加生活美好,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目标。这个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当中,我们为老年人做无障碍设施,为青年人做一些创业创新的空间,为中年人提供生活的便利。所以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人人都喜欢”的目标。

袁烽认为,城市的活力首先是真实的,城市更新要让城市人愿意来,不仅仅是老人、青年还有儿童,真正找到他们的快乐,过程中既需要政府从规则条例的角度支持,更重要的还是要真正可运营、可以带来产业和未来创新力的内容。

刘悦来认为,结合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让人人享有出彩的机会。城市更新也好,美好生活的建设也好,如果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路径,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市民能够从身边做起,哪怕你美化一个环境,改变一个消息空间,从社区花园入手,可以慢慢积累更多更有力量的想法,让我们的公共空间充满公共精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城市更新:塑造人人喜欢的“未来之城” 2021-11-01 2 2021年11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