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在“雪龙2”号上奏响大洋科考青春之歌

——记“雪龙2”号青年团队

本文字数:1592

□见习记者  陈友敏

在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上,有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34岁的专业团队。

他们坚守在南北极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考察期间与世隔绝,为国家的极地考察获取了一批又一批珍贵数据和样品,为祖国极地科考奉献着无悔青春。

严格把关,与“雪龙2”号共成长

“雪龙2”号隶属自然资源部所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是全球第一艘获得智能船舶入级符号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自建造之日起,就开始组建船员队伍,在建造的近千个日夜里,“雪龙2”号船员全身心投入监造工作,与建造人员同吃同住,严把建造质量和进度,确保新船建造的安全与质量,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颗螺丝、每一根管线、每一双手上。他们克服建造现场的高温、粉尘、噪声等恶劣环境,加强巡检,仔细把关,协调各方,群策群力攻克技术难点,一项精品工程的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劳汗水。

盛夏时节,巡检各类液舱和吊舱无疑是对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半人高的舱门只有60厘米宽,弯腰进去后基本靠爬着前进;圆形吊舱促狭复杂,档位密集,每80厘米就要钻一次;为了确定气动阀及气动管件的位置与状态,船员们每天需要重复五六次的钻舱巡检。而当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报验检查工作也开启了高负荷运转模式。船舶的很多报验项目一般都是在半夜,如果是重要工序,则要连续十几天检验。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报验单,成了他们的作息时间表。年轻的船员们用专业经验与敬业精神为打造大国重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千个日日夜夜,船员们用脚步与汗水寸寸丈量这艘日益“成长”的科考破冰船。原“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谈起新船如数家珍:  “它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采用总段建造法,先按照电脑建模方式,将船体分为114个分段,然后再将分段总组成11个总段,11个总段按照从艉向艏、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合拢。”

在全体船员的陪伴与见证下,千锤百炼的“雪龙2”号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与“雪龙”号一起,正式开启了我国的“双龙探极”时代。

破除坚冰,贡献科考力量

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程,首航南极,航行35000余海里。在南极中山站外围固定冰区,船员们通力协作,以娴熟的技术,凭借“雪龙2”号强大的破冰能力,开辟出一条约14海里(约26公里)的航道,为“雪龙”号向南极中山站运输补给物资提供了安全便利的装卸点,距离南极中山站仅10公里,大大节约了宝贵时间,提高了装卸作业的安全性。

“雪龙2”号的船员,在航行时是船员,在大洋综合科学调查中他们则是科考队员,月池系统、全方位的声呐系统、物探设备和机器人,“雪龙2”号配备的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科考调查装备和科考支撑保障系统,在他们的操作下,获取了一批又一批珍贵数据和样品。比如,首航南极时,我国首次在极区宇航员海开展大洋科考,作业海域横跨40个经度、纵穿5个纬度;首次在密集浮冰区开展CTD作业,获取中国南极科考史上最长柱状沉积物18.36米,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扩大了我国在南极海域科考作业的范围,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雪龙2”号团队有其特殊性,每年执行一次南极考察历时约半年,执行北极科学考察历时约3个月,考察期间与世隔绝,更无法陪伴家人。在这个集体里,船员更似家人,大家相互关心,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共同成长。

在辽阔大海上,茫茫冰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国共产党史》这些书籍,成为党支部学习、青年小组学习的主要内容,成为船员的枕边书、口袋书。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日子里,团队的温暖、坚定的信念战胜了孤独和寂寞,全体船员拧成一股绳,聚成一团火,如同“雪龙2”号一般,在极地考察中势如破竹,贡献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在“雪龙2”号上奏响大洋科考青春之歌 2021-11-01 2 2021年11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