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华政校长叶青: 为法治中国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本文字数:900

华东政法大学供图

“社会治理、人民调解等社会学关注的问题,与法学密不可分。同时,社会学‘田野调查’、信息收集等方法可以用于法学研究。‘从法杯’法治中国调研大赛就是鼓励同学们以其所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也是法学教育的最终意义。”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认为,学生们应以其所学理论知识、方法工具,在实践中提出“真”问题,而这样的“真”问题绝非坐在教室里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据了解,此次大赛中法治政府评估、法律服务评价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评价类调研项目通过初审的比率达到了100%。这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通识教育改革的成果,高校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使用社会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叶青认为:“同学们还要将学术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证调研、案例分析、数据统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转化成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不要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应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大学生们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吗?答案早已写在实践中。2020年3月,华政学生小王携带食品至迪士尼乐园游玩时被阻拦,面对这饱受争议的规则,小王同学认为其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勇敢地提起了诉讼,最终结果让诸多消费者拍手叫好。

“从目前参赛选题来看,同学们关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有强烈地参与到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奉献法学生青春力量的意愿。”叶青欣慰地说道。例如,“后疫情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学生们关注到个人信息的买卖、甚至是黑色产业链问题;例如,城乡结合部人民调解工作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学生们深入司法所,将目光投注到经常是“三不管”的城乡结合部,聚焦基层“灰色治理”的症结病根……

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与社会问题结合、法学理论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结合,“将知识累积为学识,用学识增长见识,最后就有了胆识。”叶青希望学生们能始终相信法律,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的精神状态参与到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而在未来,他们或将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就如一条条溪流,以奋斗的姿态汇聚成法治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华政校长叶青: 为法治中国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2021-11-02 2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