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这是一支海上与“索”共舞的团队;这是一支铸就“海上生命线”的团队;这是一支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远海贡献青春和汗血的团队,这就是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四所海上保障项目团队。
不畏艰难,上下求索而创新
传承老一辈军工人的精神,海上保障项目团队通过拼搏奉献,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历经技术研究、原理样机研制、科研样机研制、装船装备验证四个阶段,全面掌握新一代航行补给系统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验等核心技术,形成装备自主研制及配套能力。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设计阶段,为了早日攻克关键技术,将设计思想转化为图纸、样机,项目组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潜心研究国外资料,经常挑灯夜战,为保证节点,团队成员经常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无法回家,拉开折叠床,就在办公室睡两三个小时,天一亮继续工作。
科研试验阶段,课题组扎根在陆上试验场,熬夜调试成了家常便饭、饿了就整点饼干泡面、困了就倚在座椅上小眯一会儿。调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困难,项目组成员同心协力,一起讨论找原因,虽然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然而理越辩越明,事越辩越清,关键技术的解决办法、思路越来越清晰、明确。
随着调试的深入开展,来到了动态试验这一关键点,经历了反复的测试与调试,项目组信心满满,开始挑战边界条件,只见货物跟随加载端运动起来,就像一对舞者,步调一致,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把在场的调试人员看得如痴如醉,忘却了调试的艰辛与不易。
“一索架两船,天堑变通途”,看到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后,项目总设计师有感而发:“装置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每一步脚印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每一步走得异常的艰辛与坚实,取得今天的成绩,很是欣慰。”
勇于奉献,舍弃小家顾大家
在安装调试过程中,现场条件异常艰苦,团队成员顶严寒冒酷暑,不惧艰辛和困难,各项工作如火如荼、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展开,各项工作都按节点如期交付。
第一批部套件的出厂调试、试验工作按要求在春节前交付,课题组年轻的小伙子们,在冰冷通风的车间里调试液压系统,一干就是一整天,一调就是半个月,厚重的棉衣仍难抵挡瑟瑟寒风,手脚冻得红肿,却无半句怨言。为了确保主管的几个分承制厂设备按期交货,常常在三个场地之间舟车劳顿,辗转奔波。
阳春三月,踏青时节。然而这一切似乎离项目组很遥远。试验场地的工作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安装、接线、接管、调试……在两个现场,大家扎根试验场,全身心投入了现场各项工作,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确保装置按时优质交付。
工作并行开展的艰巨的任务面前,课题组迎难而上,顶住压力!在船厂酷热高温、多雨的工作条件下,项目组经常是汗一身、雨一身;在开展不能中断、需保证试验连续性的试验项目时,项目组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在后墙不倒的节点面前,项目组牺牲了中秋、国庆、周末等所有假期,无法与家人团聚,连续奋战在现场。
装置系泊试验再次完美达标, 通过验收,调试时间大幅缩短。创造了该系统工程调试试验的奇迹,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间一名团队成员长期待在现场,无法照顾生病的父亲;无暇准备婚礼的另一名团队成员只能在完成调试任务的当天连夜赶回老家,完成自己的婚礼。
课题组通过不懈的努力与付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课题组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昂扬的斗志也赢得了各方的尊重和赞扬。航行试验圆满完成后,装置得到验委会的高度赞扬,也令在场的课题组倍感欣慰与自豪。
站在新起点,勇攀新高峰,海上保障项目团队大力弘扬中国船舶“三大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拼搏奉献,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