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姚缘
外国慈善家发钱,有80位“幸运儿”每人能拿到80万元,如此“乐善好施”的富翁是真实存在的吗?一男子借推销老年保健品之际,编造“富豪发钱”骗局骗取被害人徐某共计12万余元。近日,经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闵行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宁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1万元。
“温情攻势”推销保健品盯上老人
2016年下半年,在保健品公司上班的宁某打电话给年近七旬的被害人徐某,向其推销自己公司的老年保健品,平时比较注重养生的徐某架不住宁某一再嘘寒问暖的“温情攻势”,一买就买了将近两年用的保健品,宁某也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交流取得了老人的信任。
通过平时的接触,他发现徐某经济条件宽裕,但每次购买他家的保健品并不多,并且还会去别家店买保健品,“胃口”越来越大的宁某便心生歹念,准备把她的钱都卷走“跑路”。
“外国慈善家要给老年人发钱,有80个名额,每个人可以领取80万元!”2018年10月份,宁某在电话的另一头这样告诉徐某。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口才颇好的宁某把这件事描述得天花乱坠,诱骗徐某称因为与其关系好才把这件“好事”告诉她,可以给其争取一下名额,并且号称其父已经领取了80万元,拍胸脯保证这件事情是真实的,不过他父亲是交了11万余元的税才拿到了这80万元。
年近七旬的老人由于之前购买保健品时的经历,相信了这位“老朋友”,马上就准备转账给宁某,因为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她和宁某商量着慢慢转钱给他,其间陆陆续续转了10多万元。宁某眼看“鱼”已上钩,变本加厉地开始表演自己的骗术。
冒充第三人继续行骗终被识破
为了让老人更为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他用自己的微信小号及母亲的手机号去联系徐某,分别冒充银行行长以及其公司财务,再次假冒第三人向徐某陈述外国富豪发钱这件事情,以进一步稳住老人。
可一次次的转账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拖延,徐某始终都没有收到这笔慈善款,对方还以各种借口、扮演各种身份让其继续交钱,老人最终幡然醒悟发现被骗后报警。
闵行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宁某于2016年通过推销保健品结识被害人徐某,2018年被告人宁某以编造外国慈善家发钱,需预先交税为由,冒充公司财务及银行行长等身份联系被害人徐某,在获取被害人徐某的信任后,通过让被害人徐某以微信转账的方式骗取被害人徐某共计12万余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涉嫌诈骗罪。
近日,上海闵行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鉴于被告人积极赔偿,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且自愿认罪认罚。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宁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1万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