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日前,在韩国延寿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2021学习型城市奖获奖结果正式公布。在全球众多申报城市中,上海脱颖而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学习型城市奖获奖城市之一。上海不仅是首次获此殊荣,也是今年中国唯一的获奖城市。
在上海,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中,都能在体悟中学习。
智慧助老,
构建老年教育数字化服务网络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上海不仅仅是一句俗语,更是对上海老年教育的生动描摹。
清晨时分的日晖绿地,二胡、竹笛、长笛、小提琴……各类乐器奏出一支“交响乐”。“大爷,您小提琴拉得可真好!”“哪里哪里,我要学的还多呢。”
记者了解到,这位正在拉小提琴的吴大爷是上海老年大学的学员,他告诉记者:“除了小提琴,我还报了书法、摄影课,每周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充实!”
然而,曾经轻轻松松就能开设的课程,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正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疫情的挑战,保障老年人的教育资源,去年,上海开始以更大力度探索将一些老年教育资源迁移至线上。比如,开通市民终身学习云“空中课堂”,推出老年教育直播大课表,提供老年慕课、云视课堂、社区微课等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优质网上学习资源。
今年3月1日,上海更是推出了面向“50+”人群的全媒体终身教育平台“金色学堂”。根据老年人的收看喜好和现实需求,“金色学堂”在电视节目中规划了智慧生活、文化娱乐、健康科普三大节目带,已集聚近千条课程节目。吴大爷提起“金色学堂”赞不绝口:“小孩跟我说现在不用出门,在家打开电视就能学乐器。我每天早上9点,还能跟着智能手机训练营,学学怎么用手机打车、挂号、叫外卖,赶赶时髦!”
在上海老年大学钦州书院校区,除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这些常规课程,钦州书院校区最新打造的“智慧生活体验教室”让老年人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使用手机软件打车、超市结账时怎样用无人柜台结算、家庭智能交互设备怎样操作……“沉浸式学习+模拟应用”,正助力老年人一步步跨越“数字鸿沟”,从容应对各种智能生活场景。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围绕打造“就近、便捷、快乐”的老年教育发展要求,上海还将开展老年教育居村委示范学习点、养教结合学习点、社会学习点等“三类学习点”建设。目前,全市已创建居村委示范学习点586个,培育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326个,新增养教结合学习点192个。
到2025年,上海还将建设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场景,鼓励全市老年教育机构依托特色课程创建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场景,打造数字化学习新范式;创建100个老年智慧学习品牌,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高频事项,形成老年智慧学习新品牌;开展1000名助老智慧学习骨干教师培训,为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推进1000个助学团队培育,组建类型多样的助学团队,引领智慧助老新风尚。
从学校到社区,
处处为课堂时时皆可学
“最后一个动作要把屁股顶出去,对,保持住!”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一师附小)的校园里,课后服务时段热闹非凡,舞蹈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调整动作。同一时间段,操场上的足球小将挥汗如雨,书法教室里的学生静静临摹,古筝训练嘈嘈切切……
类似的场景,还在上海多所学校上演。“双减”落地后,在校内完成作业之余,上海还有不少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了多样活动,比如,一师附小在社团活动时段由本校教职工和外聘专业人士开设了艺术、科普、健身、生活等九大类共计64门社团活动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卢湾中学则探索课后服务“4+1”组合模式,即周一至周四依据学生学情安排作业指导、学科答疑、整本书阅读、自主学习拓展等课后服务内容,周五安排艺术、体育、劳动、科创、信息等项目学习和社团活动。
周一到周五,各类学习活动都在学校有条不紊进行,等到假期,在中小学生假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引领下,学党史、做手工、强体魄。记者获悉,今年,宝山团区委、宝山区教育局创新了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推出“社区小先生制”,带领“红领巾”走进社区,做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小老师”,将社区、学校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让社区成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和“实验室”。
节假日,孩子们走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看史料、听讲解,了解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在月狮玩酷乡村基地体验林下越野车、草坪蹦床、农事小游戏、宠物喂养等趣味运动,坐上小火车穿越浪漫花海,感受乡村振兴的变化;在全国首家以河口科技为主题的展馆——长江河口科技馆,踏上科普之旅,探寻长江河口的自然、生态、科技与历史知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参观陶行知纪念馆,了解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的背景由来,也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小先生”的责任担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争当“社区小先生”,带动家人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宝山区有7.8万余名少先队员到全区487个社区报到,参加“社区小先生”制各项闯关任务,共开展活动3000余场次,参与少先队员7.2万人、近15万人次,带动了近11万名家长参与社区治理。
有效服务市民终身发展,
彰显人民城市风采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目前上海已建成由4所市级老年大学以及44所系统校、18所区级老年大学、221所街镇级老年学校、5589个居村委学习点组成的老年教育体系。通过开放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自学考试、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为全市各类群体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在9个非中心城区实现“学习型乡村建设”全覆盖,重点助力农民、乡风、产业和乡村治理。并在社区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和谐发展、环境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实践。
本市还力求通过打造多维空间增进学习效果。为此,创建了12个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整合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多部门资源优势,设立了145个体验站点,开发了1271个体验项目,每年参与市民达250万人次。开展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打造30条主题线路,涵盖200多个学习点,每年参与行走学习的市民达到100多万人次。建立中小学生假期社区实践指导站,成立社区家长学校,推进社区开展家庭教育。举办上海书展、市民大讲堂、市民诗歌节、市民诵读节等系列主题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组织有条件的各类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面向社会的学习活动,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近日发布的《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开宗明义,突出“有效服务市民终身发展”的价值取向。对此,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表示,促进市民的终身发展,可彰显人民城市风采,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如《规划》对于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的关注,对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异的重视,要求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资助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来沪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完善,都有助于建成“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人民城市。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