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律师周刊

“举证责任倒置”助维权

律师解读《个人信息保护法》

本文字数:1924

资料图片

据《云南法制报》报道,11月1日,我国首部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将掀开新篇章。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律师郭俊宏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最大的亮点是举证责任倒置。以前是谁主张、谁举证,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实施后,如果消费者觉得自己的个人信息受到侵害,向法院提起诉讼后,诉讼期间商家必须证明自身在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没有过错,否则商家需要承担赔偿等侵权责任。

App隐私政策

可能涉嫌违法

记者浏览微信、支付宝、淘宝、京东、百度地图等多个App时发现,其在《隐私政策》中将个人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的信息,即如果用户不提供此类信息,App就无法为其提供服务;另一类是非必须的个人信息,包括地理位置(位置信息)、相机(摄像头)、相册(图片库)、蓝牙、通讯录等。如果不提供这类信息,用户仍可享受基础服务。

这些App平台的《隐私政策》是否违规?

律师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除外。

所以,平台是否有权在客户不提供个人信息时拒绝为客户提供服务基础的产品或服务,其核心焦点在于平台所处理个人信息是否属于平台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所必需。

例如银行或支付类App是需要提供个人必要信息的。若平台处理个人信息不属于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所必需为前提,那么,当用户拒绝提供个人信息时,平台拒绝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则属于违法行为;

反之,则平台有权拒绝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强推个性化广告

可以起诉维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严禁大数据“杀熟”,App不得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那么,遇到类似情况,消费者如何保留证据?如何维权?

律师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该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

若消费者认为已被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或商家没有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由于该法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诉讼期间,商家必须证明自身在处理个人信息时没有过错,否则商家需要承担赔偿等侵权责任。

遇“大数据杀熟”

教你一招搞定

某些商家为了盈利,往往会利用自身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对用户信息肆意无节制地使用,这就造成了“大数据杀熟”屡见不鲜。作为消费者,很多时候已经被“杀熟”却不知情。

那么,消费者通过什么渠道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被“大数据杀熟”了呢?

律师表示,其实“大数据杀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价格差,消费者如果认为自己被“大数据杀熟”,可以采用比较价格差的方式证明自身遭受侵害。比如,使用一个新注册的账户或请朋友帮忙查询,并与自身原有账户进行价格对比,就可知晓自身是否被“大数据杀熟”。

公共场所采集图像

应设置显著提示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被引入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些高校为打造智慧校园,纷纷引进人脸识别技术,以提高安全保卫及教学工作效率。一些商场、小区的门口也设置了刷脸门禁等。

那么,《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刷脸门禁这方面是否有明确规定?

律师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保护自身隐私

须多方面入手

律师建议,保护隐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不轻易在网络上传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银行卡、房产证、结婚证等敏感信息。若必须上传,要明确用途。

上传信息时需要谨慎,注意区分网站类型、来源、安全性。在确保网站安全、信息用途明确、需求方信息明确的前提下,再上传信息。

注意App授权设置。很多App在开始使用时会推荐用户打开定位功能、访问手机相册、读取手机权限等,用户在选择时,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考虑后再作决定,切勿不加区分全部授权。

学会对手机中的重要内容加密,如私密照片、重要文件等可通过给文件加密、放入隐私空间等方式避免泄露。

不随意填写来路不明的调查问卷,不随意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轻易在来源不明的网站下载文件,可以证明个人信息的证件不外借,定期进行电脑、手机病毒、木马查杀,不轻信陌生电话,不向不明人员提供验证码。

发现信息泄露及时止损,比如采取更改密码、挂失、报警等措施。

(谢盛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周刊 B01“举证责任倒置”助维权 2021-11-15 2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