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国家新闻出版署今年8月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依法对网络游戏行业从严监管,对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作出明确限定。然而,有人却从中嗅到“商机”,通过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近日,南京警方捣毁一个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出租游戏账号的团伙,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网络黑手。
出租游戏账号 非法团伙“业务忙”
时间回到今年中秋节前夕,太湖某小岛,十余名来自外地某公司的年轻人正在开心地搞“团建”。开着保时捷越野车的老板蒋某出手阔绰,包下整座别墅供员工玩乐,现场乌烟瘴气。突然,来自南京的民警如神兵天降,将一伙人全部牢牢控制。“团建”惨变“团灭”,这个非法团伙被“连锅端”。
“以蒋某为首的这个团伙,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盗取他人游戏账号的方式,破坏游戏实名认证程序,建立大量非法游戏账号,再通过网络售卖,牟取非法利益。”南京市公安局网安支队驻建邺分局大队民警沈澈向记者介绍了案件的侦破经过:此前,多次接到家长举报,反映孩子网上租用游戏账号,沉迷网络游戏。同时,工作中发现,有四家网店对外出租经过实名认证的网络游戏账号,且数量巨大,购买人数众多,业务非常繁忙,引起民警怀疑。
这些账号经过了真人实名认证,相关的公民个人信息从何而来?出租这样的账号,等于变相绕开了监管,如果出租给未成年人,将极大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警方由此顺藤摸瓜,展开调查。他们发现,某网络公司正是这些网店的幕后经营者,其主要业务正是对外出租游戏账号。而租用这些游戏账号的,很多是未成年人。
于是,出现了发生在太湖小岛别墅的那一幕——9月16日,警方将团伙一网打尽。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团伙即便外出“团建”,也不忘随身携带电脑,在网上进行非法业务。“他们分成两拨人,一拨‘团建’,一拨继续在网上进行违法活动。”沈澈告诉记者,即使在被抓时,该团伙一些成员仍在忙碌“工作”。警方现场查获数十部改造过的手机,并从蒋某的电脑中发现三四万条公民个人信息。
盗用个人信息 黑链条浮出水面
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要登录游戏平台,需要进行实名验证,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号,还要进行动态头像验证。如果不使用玩家本人的身份信息,如何通过动态头像验证呢?
据调查,该团伙首先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身份证照片等,然后通过非正规渠道收集“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等多款游戏账号,将账号与买来的信息进行绑定,使用配套的手机和软件制作动态头像,之后再将账号对外出租。游戏玩家从其手中购买一定时长的服务后,可利用团伙提供的信息顺利登录游戏平台,并通过动态头像验证。
“这些实名认证过的游戏账号,每小时租用价格是5到10元,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每天24小时租出几百上千个账号,收入就十分可观了。”沈澈介绍,该团伙架构清晰、分工明确,共有四五名技术人员和十余名“客服”。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方面维护,客服则负责接单、出租账号、后续服务等。该团伙控制400余个通过实名认证的游戏账号进行出租,获利已超过300万元。
除了抓获该团伙犯罪嫌疑人外,提供非法技术破解手段、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嫌疑人也被警方抓获,他们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南京警方根据线索继续扩大战果,于9月下旬派出百余名警力赶赴安徽、湖南等地,捣毁了另外两个从事相同业务的非法团伙,查获作案手机40余部、电脑30余台,涉案公民个人信息6万余条,查获非法出租和出售的游戏账号近2000个。目前,涉案的40多人中,10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切实保护未成年人
《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各级出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对多起涉网络领域重点案件进行曝光。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负责人指出,这些案件的有力查处,是各地“扫黄打非”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大力开展“护苗”行动的重要成果。当前,网上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实施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仍有少数网络平台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不够重视。下一步,将重拳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防沉迷”如何防住账号租借?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几个固定时段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但是,有媒体发现,网上活跃着大量出租网络游戏账号的平台,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租借账号,在非规定时间无限制玩网络游戏。这意味着,网络游戏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系统,被轻易绕开了。
向未成年人出租网络游戏账号,显然有违“防沉迷”的初衷,等于第一道防线就被突破了。对此,有必要首先从技术上防止钻空子。各网络平台有义务阻止面向未成年人的违规租借账号行为,对那些违规交易,应当坚决阻断,同时下架相关产品乃至关停违规账户。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巡查监督,对于存在租借游戏账号的网络平台,应迅速要求涉事主体进行纠正,把好防止沉迷的第一道闸门。
对于各大网络游戏企业来说,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自身开发的游戏,更是义不容辞。相关企业应当改进游戏账号的实名监管机制,阻止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账号进入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有关主体处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时,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这其实也为网络游戏企业提供了思路,不妨通过成年人账户授权的方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同时可以不定时抽查成年人的账户,展开身份识别,尽可能为防沉迷系统打上补丁。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这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治理议题,需要相关企业从技术上筑牢防线,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积极引导。对于家长来说,不能完全依赖技术上的防沉迷系统来约束孩子少玩网络游戏。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家长们也应当教育子女合理使用网络。家长和学校还应大力培养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例如阅读、运动、艺术等,避免青少年只把兴趣集中在网络游戏上。
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更会造成相关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自制能力也较差,要解决他们的游戏成瘾问题,更需要社会各界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形成治理合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改善现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系统,堵住系统的漏洞,在技术上不留死角,非常重要。
(来源:新华社、杭州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