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往事钩沉

话说当年法学所(2):——法学研究所的恢复重建

本文字数:2835

□尤俊意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1978年10月上海社科院恢复重建。1979年3月社科院的法学研究所也得以恢复重建。上海市委任命徐盼秋为法学研究所所长,任命潘念之为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又任命徐盼秋为原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院长,任命潘念之为原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同时市委任命叶芳炎为法学所党委书记,吕书云为党委副书记(未到任)。是年6月著名国际法教授张汇文被聘为法学所顾问,7月吕书云调往华东政法学院。法学所恢复重建的科研人员大多由之前流向四面八方的原政法研究所或原华东政法学院的专业人员组成,科研骨干主要从原院所撤销时流入各高等院校和下放五七干校而返回的人员,如潘念之(复旦大学历史系)、齐乃宽(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李宗兴(复旦大学新闻系)等,也有从社科院兄弟研究所归队回来的,如黄道(哲学研究所)等。全所设四个研究室:宪法研究室,内含宪法、法理、法史、行政法等专业,宪法专家浦增元为主任(后为齐乃宽);民法研究室,内含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等专业,行政法专家李宗兴为主任(后为李铸国);刑法研究室,内含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专业,刑法专家萧开权为主任(后为吕继贵);国际法研究室,内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专业,国际法老教授周子亚为主任(后为郑衍杓)。另设编译室,武彪为主任,余振龙为副主任(后为主任);办公室,李开田为主任,李茹辛为副主任;学术秘书室,陈天池为主任(后为吴章法)。

1979年随着社科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法学研究所复建当年就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上海地区法学专业最早实行研究生学位制度并招收研究生的两个单位之一,另一招生单位是上海海运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的海商法专业。首届研究生共招收4名,他们是:国家与法的理论专业的沈国明(导师是潘念之教授),国际公法专业的王国良(导师是丘日庆教授),国际私法专业的方之寅(导师是卢峻教授),国际海洋法专业的祝嘉汉(导师是周子亚)。1980年年底和1981年5月,经全国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招聘考试录取本所的尤俊意、杨海坤先后到所工作,均在宪法研究室。1981年底,党委书记叶芳炎因健康原因离职休养(1982年7月不幸病逝)。1982年7月,在原有打印版的内部杂志《法学》基础上,所刊《政治与法律》杂志正式创刊(先为季度周期的丛刊,后为双月刊,再为月刊)。1982年8月沈国明研究生毕业留所,在宪法研究室工作。同年9月,原宪法研究室主任浦增元任命为副所长,黄道为副所长,陈天池为所长助理。原宪法研究室副主任齐乃宽接任宪法室主任,程辑雍为副主任(后为主任);李宗兴为民法室主任,李铸国为副主任(后为主任);萧开权为刑法室主任,吕继贵为副主任(后为主任);周子亚为国际法室主任,郑衍杓为副主任(后为主任)。

1983年开始第一次评定专业学术职称,黄道、浦增元、萧开权、齐乃宽、李宗兴、程辑雍、郑衍杓、郭思永等八位资深科研人员评为副研究员。是年4月,由华东政法学院和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全国法学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本市延安饭店召开,本所以宪法研究室科研人员为主,在潘念之和齐乃宽带领下参加了研讨会,齐乃宽在大会上作了关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问题的重点发言。此为中国法学理论(后称法理学)研究会第一届全国理论研讨会。

1984年,潘念之不再担任副所长,调任社科院顾问。国际法研究室卢莹辉调任社科院副院长(后调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是年8月,社科院首次集体任命5位青年科研人员为所长助理,尤俊意任法学所所长助理。是年10月,由潘念之教授发起,本所成功地举办了华东地区的“法的本质属性理论研讨会”。同年12月,所的领导班子调整,齐乃宽被任命为法学所所长,黄道、浦增元为副所长,张汇文为顾问,赵炳霖从市委机关调来本所任党委副书记。12月19日,在全市法学教育与研究机构教研人员统一成立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后,按照从东到西顺序,法学研究所成立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第三分所,负责人先后为郑大群、徐晓青、马仲器。

1986年4月沈国明担任副所长,黄道不再担任副所长,6月张汇文顾问不幸病逝。1987年评定专业职称,齐乃宽、浦增元、萧开权、郑衍杓、郭思永等五人评为研究员。1989年3月浦增元不再担任副所长。1990年李宗兴、陈振国评定为研究员,1991年程辑雍、李铸国评定为研究员。是年11月尤俊意调任院研究生部主任。1992年6月赵炳霖不再担任党委副书记,齐乃宽不再担任所长。是年7月顾肖荣从院长助理调回担任副所长。1992年倪正茂、尤俊意(由院部参评)、费成康评定为研究员。1993年吕继贵评定为研究员,封曰贤评定为编审。1994年底,尤俊意辞去研究生部主任职务,回所工作。

1996年1月沈国明副所长兼任院研究生部主任(后任信息研究所所长兼院图书馆馆长,1998年11月任副院长。后调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兼社联常务副主席)。1999年3月刘华担任所长助理(后任院党委副书记,调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主任,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02年6月顾肖荣担任所长,林荫茂任所长助理。2005年8月林荫茂担任副所长(后调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副主任),肖中华为所长助理(后调中国人民大学)。是年徐澜波担任《政治与法律》杂志编辑部主任(后任主编)。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法学所人丁兴旺、蓬勃发展的兵强马壮时期。那时候,改革开放伊始,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要恢复发展的指示精神,大家好不容易逮着重新归队从事科研工作的难得机遇,心里都铆足劲,本着“出成果,出人才”的初心,克服待遇低、经费少、住房逼仄等种种困难,筚路蓝缕、摸索前进,沐雨栉风、开拓创新,为法学研究所的重建与发展,为国家的法学研究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此,后人不应忘记。据不完全统计,全所科研、科辅、行政人员和特约研究人员最多达100来人。其时所一级领导除了后起之秀的沈国明(法理、法治),都是学问渊博的老干部和老教授:所领导先后有主持工作的副所长潘念之(法理、法史、宪法、经济法),所长齐乃宽(法理、政治学),副所长黄道(刑法、刑诉法),副所长浦增元(宪法、政治学),所党委书记叶芳炎(法史、古汉语),所顾问张汇文(国际法,1932年斯坦福大学公法政治学系博士),赵炳霖(民法,曾任市委领导秘书)。

各研究室、编译室、编辑部、学秘室、资料室及办公室人员众多,名单从略。当时各研究室和编译室除了正式编制人员外,还聘请了一些解放前大学毕业、学有专长的老先生作为特约研究人员。特别是编译室,聘请的特约人员最多,英法德日俄等外语语种比较齐全,形成独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法学编译工作作出巨大贡献,历史上应该留下他们的英名:戚维新、卢绳祖、蔡晋、吴天荫、徐之森、徐立(女)、吴凯声、林孟乔、张常惺、李椿齢、吴之英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话说当年法学所(2):——法学研究所的恢复重建 2021-11-17 2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