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一组明代中晚期浙江籍官员的证件照。其中,一位名为刘博渊的官员有这样的经历:
50岁时办理提前退休,可能心情太过舒畅,在家又活了53年,直到103岁才去世。
证件照中,这位刘姓官员露出狡黠的微笑,十分灵动,甚至还有些可爱。看了他的经历后,一些网友们打趣:“简直是我的理想生活”。
看来,古人的生活节奏与我们也挺相似的:上学、上班、退休。
漫漫退休路,古人是如何度过的?他们退休时,都会做点什么呢?
古人也有退休概念?
想要开启高质量的退休生活,第一步是要获得退休资格。
那么古人也有退休概念吗?其实,“退休”一词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概念。因为古代普通民众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上班概念,且史书中记载较少,所以本文讨论的退休人群主要是指古代有正式编制的官员们。古人言辞讲究,“退休”一词也有很多种说法。如果你在史书中看到“致仕”“乞骸骨”“告归”“致事”“致政”“告奉养”“请老”这类词语,那不用怀疑,一定是官员们在谈论退休的事情。
那么,古代的官员要几岁才能退休呢?
《礼记·曲礼》有云:“大夫七十而致事”。没有看错,古代官员退休比我们晚得多,七十岁才能退休。古人的平均寿命本来就很短,“人到七十古来稀”,古人中能够活到七十岁少之又少。因此这样的制度规定,实际就相当于让古代官员们在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了。尽管看着有点不太合理,但作为礼法之一的“七十而致事”还是流传下来,为各个朝代所遵循。
明代,官员的退休年纪发生改变。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退休年纪调整至六十岁。后来,明代的退休年纪又被调整为“京官文官年七十,地方官六十五,武官年六十”。清代,官员遵照的原则大体上还是七十致仕。
制度规定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翻看官员们的履历,能够发现有大批官员都没有在七十岁准时退休。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官员,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
一类,年纪达到七十岁,却不能退休的官员。
古代年满七十的官员,如果口齿清晰,看着不太衰老的,仍然有被继续留用的可能。新旧《唐书》记载,相当多的官员年过七十后仍然受到重用,如太宗朝的虞世南、高宗朝的许敬宗、玄宗朝的杨慎矜、代宗朝的郭子仪、宪宗朝的杜佑等等。
元代也是如此,元代皇帝不太允许从事医术、阴阳占卜、工艺制造这类技术性官员退休。以郭守敬(1231-1316年)为例,郭守敬官至太史,精通天文、水利、数学、测绘,也算是一名技术性官员。郭守敬为官时期深受皇帝重视, 《元史》记载,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下诏,凡年满70岁的官员都可以退休,但独有郭守敬不行。此时,郭守敬已经72岁了。在诏令的规定下,年逾七十的郭守敬只能继续在岗位上工作。延佑三年(1316年),郭守敬离世。
另一类,没到七十岁,就因特殊原因提前退休的官员。
古人退休制度有一定弹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熬到白发苍苍才能离开官场。他们还有一个途径可以告别官场——提前致仕,也就是提前申请退休。官员申请提前退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身能力不够、识趣提前退出的;也有厌恶官场、在利益斗争中失败而被迫退休的;还有要回家侍奉父母、或是自身有疾病实在不能胜任的。
提前退休的官员中,有一部分官员确实是自身患有疾病,想提前返乡,安度晚年。如明代礼部尚书冯琦(1559-1603年),因患病,连上“十六疏乞休”,但是最后皇帝还是没能准许他的请求。对这部分官员来说,他们固然应为受到皇帝的重视而感到荣幸,但是失去自由的滋味也着实有些无奈。
不过,对大部分普通官员来说,主动申请提前致仕,获得批准的概率是很高的。在很多朝代,皇帝还会对提前致仕的人员予以奖励。
这是因为,官员如果选择提前致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朝廷冗官的情况。同时,提前致仕也相当于让贤,留出位子给更年轻的人才。
唐代初年兵部尚书李靖,他因腿脚不便无法料理军政事务,申请提前退休。唐太宗读完李靖的奏疏后,对他的行为十分赞赏:
“自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者甚少。世人不论贤愚,多不能自知,才虽不堪也强要当官,身已老疾而仍想任职,绝不放弃权位。公能知大体,深足可嘉!”
无论是按制正常退休,还是自请退休离职,官员走出衙门的那个瞬间,心情定是无比惆怅的。
未来的路,该往何处走?
从历史记载来看,绝大多数官员会在退休后返回原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回归故土在中国人传统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退休的同义词“乞骸骨”,意思就是请求皇帝使自己骸骨归葬故乡,足见古人对故乡的依恋。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此时他已年逾八十,面对家乡的种种变化,他感慨万千,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官员之所以在退休后不选择继续留在京城,除了“长安大,居不易”,在大城市生活不易维持外,还有那份对故乡、亲人深深的依恋。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