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客户端
- 开篇词 以法理思维的清晰度,助推法治社会的能见度。 由本报理论学术编辑部主持的《学者评论》今起开版。 世界深刻变局,社会深度转型。在倾听各种声音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不可缺位:理性而专业,善意且睿智,开阔又入
- 民诉法修订 10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此次修正草案共作出16处调整,其中新增条文8条,修改条文8条,主要修订内容有: 一、
- “司法提速”需要科学化和系统化 □傅郁林 司法的产品是正义,而不是案件本身。当进入司法的社会纠纷达到法院能够承受的阈值时,如果继续加量运行,司法的正义就会受到威胁,司法消弭社会冲突的功能就会事与愿违。 司法通过生产正义而了结社会
- 民诉法修改的多重价值取向 □蒋惠岭 作为纠纷解决的主要力量,全国3500多家法院、近13万法官每年办理3000万起案件,其中民事案件占比近60%,法官年人均办案数量达到200多件。在互联网司法方面,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
- 应守住程序保障的底线 □段厚省 近日,民诉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主要涉及扩大司法确认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和独任制的适用范围,增加规定在线诉讼制度。毋庸讳言,这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减轻法院负担。

首页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