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用以假乱真方式进行“抛物”诈骗的手法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却有人明目张胆采用混合金属冒充纯金(俗称“金包银”)的手法交易黄金首饰,对典当行以“以假乱真”的方式进行诈骗,涉案金额达40余万元。记者近日从闵行警方获悉,10月28日,在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大力支持下,闵行警方对该团伙开展集中抓捕,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
9月底,闵行公安分局通过警情分析,从本区数起报警类警情中梳理出一条线索。本区多家典当行的工作人员举报,有部分顾客采用混合金属冒充纯金的手法前来交易黄金首饰,造成典当行受骗上当。
根据上述线索,警方立即组建专案组开展侦查。经查,嫌疑人季某伙同其他团伙成员多次在本区多家典当行典当黄金饰品,季某负责拿货并将货分配给其他同伙,5人分头实施犯罪。经专业机构对上述货品进行鉴定,发现犯罪团伙将真金与锡、铅等平价金属混合后,打造成项链、手镯等饰品,再冒充纯金饰品与典当行交易。由于制假工艺较高,犯罪嫌疑人骗过了典当行工作人员的初步鉴定,屡屡得逞。
通过50多天的侦查取证,警方进一步固定了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法和相关证据。之所以耗费如此长的时间,闵行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徐彬表示,一是本案嫌疑人熟悉黄金交易行业的一般流程与鉴定手法,对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较为了解;二是嫌疑人的制假水平较高,大部分黄金交易行业工作人员使用简单的鉴定方法未能识破,这也是该团伙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三是嫌疑人作案过程中具有反侦查意识,不断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警方的侦查,为警方侦查打击带来一定难度。
案件侦破过程中,专案组得到了全国黄金协会及上海市黄金协会的大力协助,在查明涉嫌实施“金包银”诈骗的多名犯罪嫌疑人身份信息后,通过黄金协会向全市、全国的黄金交易行业发布工作提示,提醒各地核查近期交易情况,涉及上述嫌疑人员的,对交易物品做好二次鉴定。
此后,陆续有本市、安徽、浙江、江苏等全国多地的黄金交易行业反馈,称上述嫌疑人曾前来交易黄金饰品(黄金交易必须登记身份信息)。经进一步鉴定,发现相关人员当时所交易的首饰大多存在造假情况。专案组提醒各受骗的黄金交易行业立即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10月底,专案组分别在浙江青田、金华,山西太原等地实施抓捕,成功打击该涉嫌实施“金包银”诈骗的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季某等5人。截至目前,该案串并全市类似案件40余起,同时涉及华东六省一市类似案件90余起,涉案金额40余万元。下一步,专案组将加大审讯工作力度,继续深挖案件,力争将该团伙其他未到案成员一网打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