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通报,多地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专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追星族,在QQ群发布“明星感谢粉丝” “网红生日回馈”等消息,诱骗未成年人利用父母手机扫码转账,实施诈骗。
小茵,13岁,加入“某明星应战黑粉群”,被骗8.1万元;
小萝,12岁,参与“明星粉丝充值返利活动”,被骗4.7万元;
小夏,13岁,参加QQ群“网红过生日充值返现活动”,被骗5万余元。
……
记者日前采访江苏、广东两地检察机关,检察官还原了此类案件的精准施诈过程。低龄、 “饭圈”、犯罪链条环环相扣、诈骗金额大,成为关键词。
1小时分20笔转账8万多元
2020年12月5日,江苏宜兴的苏女士(化名)查看手机突然发现,前一晚自己的银行账户发生多笔异常转账,而进行操作的竟是自己13岁的女儿小茵(化名)。
小茵是国内某流量女明星的粉丝。疫情期间,她在上网课的间隙被拉入一个名为“××× (该女明星名)应战黑粉群”的QQ群,群里大多数都是该女明星的粉丝。群管理员每天在群里发布充值返利的消息,称这是“明星回馈粉丝的福利”。
小茵很动心,在群里回应了几句。很快,群管理员发来好友申请,要求“私聊”。小茵先用自己手机里的零花钱参加了“充100返888”的活动,对方提供了一个二维码让她扫,之后又告诉她,需要再扫一次“激活账户”。
扫了几次码后,群管理员突然告诉小茵:“你是未成年人,不能领这个福利,只能拿父母的手机扫码领钱。”小茵有些为难,对方这时严厉地告诉她:“你已进入了激活领福利的程序,如果取消,将每个月扣1000元。”
小茵害怕了,在一个深夜偷偷拿走了母亲的手机。此后,她完全听从了群管理员的步步“指导”。在2020年12月4日23时至次日0时左右,小茵前后转了20笔共8.1万余元,其中金额最大的达9999元,最小的为1元,不仅银行卡里余额被转走,还“被开通”了“花呗”和“借呗”,产生了贷款。
在广东佛山,12岁的女孩小萝(化名)遭遇了相同的骗术。2020年4月,她被同学拉入一个QQ群,参加“××官方评选人气明星”,群里要求粉丝拉人进群参与投票。之后,群里又发消息说明星为了报答粉丝搞返利活动,“充300返1888”。
小萝先用自己的手机操作转了300元,对方说要用父母的银行卡确认身份才能返现。按照指示来回操作之下,小萝用父母手机共转走4.7万元。
“渔夫建塘”等待“杀鱼”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吴佩莲是小萝被骗案的承办检察官。她介绍,2020年4月至5月期间,犯罪嫌疑人陈元(化名)等人在QQ群发布“明星感谢粉丝”“网红生日回馈”等消息,以充值返现的手段对全国各地17人实施诈骗,其中包括11岁至15岁的9名未成年人。
在小茵被诈骗案的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同样发现,诈骗分子专盯低龄追星族实施精准诈骗。被害人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不到14岁。而令人吃惊的是,几名犯罪嫌疑人同样都是未成年人,最小的才15岁。
“未成年人骗未成年人,诈骗分子对同龄人的心理把握得很准。”江苏宜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沛平说。
曹阳(化名)作案时不到18岁。2020年3月至12月期间,他加入一个诈骗团伙,专盯13岁左右的追星族。
团伙有着明确的分工。“渔夫”负责买QQ号建“明星粉丝福利群”;“拉人组”成员以3.5元一个人的价格,往群里添加未成年追星族,直至满200人建好“鱼塘”。
“渔夫”在群里发布充值返利的消息,“充100返888”“充200返2000”……开始“钓鱼”。
“对这些充小额返大额的虚假消息,成年人一般不会轻易相信,但小孩子很容易上当。”张沛平说。随后,诈骗分子寻找提供二维码的“码商”,将收款二维码发给进群的未成年人,待“鱼”上钩后“收网”。
当未成年人扫码付钱、询问返利时,“客服”会以“未成年人无法领取福利”为由,令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扫码,并以“未收到验证码”“支付未成功”为幌子,要求未成年人多次扫码。至此,完成“杀鱼”。
曹阳做过“码商”,也做过“客服”,共诈骗11.6万余元,其中,在未满18周岁时诈骗近6万元。2021年5月20日,法院一审以诈骗罪判处曹阳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曹阳未上诉。
低龄追星族的钱为何“好骗”
小萝被诈骗案中,“码商”陈元负责给上游诈骗分子提供收款码;他手中的二维码则来自其下游的3个“码手”;陈元直接联系的是“中介”王某,负责收集诈骗分子需求后“发包”给“码商”。
“为了逃避侦查,‘码商’每次所用的收款二维码大多数来自各地的小商店。”吴佩莲告诉记者,“码手”会找到小商店店主,编造各种理由“借用”其店铺收款码。有的店主不同意,“码手”便用手机强行拍下店铺收款码照片,钱一到账便要求店主转出。
2021年2月3日,陈元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其他几名被告人亦获相应刑罚。
中国报告网《2020年中国粉丝经济市场发展规模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显示,00后追星群体占比接近70%,而学生是粉丝的核心群体,占比过半。
“近年来,我们办理了不少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诈骗案件。”吴佩莲指出,“他们的钱为什么这么‘好骗’?随着手机和电脑使用的低龄化,未成年人进行网络游戏、网课、网络购物等时间长、频率高,加之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防骗意识薄弱,遭受网络违法犯罪侵害的风险日益加剧。”
张沛平介绍,检察机关专门联合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情况的监护、教育情况。针对调查反映的突出问题,司法机关开展“菜单式”法治教育,分析网络诈骗的套路、拆解套路。通过以案普法,告诫广大青少年理性追星,同时提醒广大学生家长注意保管手机及支付密码,防止财产遭受损失。
相关评论>>>
低龄追星族被诈骗网络文明呼唤理性
前不久,江苏苏州一名初中生添加了自己“偶像”为QQ好友,被拉进粉丝群,参加所谓的充值返现福利活动,用家长手机向对方指定的账户转账了9万多元。这并非孤例,如今电信诈骗已经盯上低龄追星族。今年前三季度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显示,一些不法分子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追星族为对象进行诈骗,低龄受害人数量大。
针对未成年粉丝的诈骗,往往是饭圈乱象的土壤上生出的畸形产物。粉丝圈群相对隐蔽,舆论场中信息纷繁,犯罪分子通常在社交平台或是网络群组发布“明星感谢粉丝” “领取任务” “明星生日回馈”等消息,用偶像身份来骗取粉丝信任,引诱着社会经验不足、防骗教育缺失的未成年粉丝落入陷阱。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滋生犯罪的土壤,正随着有关部门对饭圈的治理逐渐被铲除:自今年6月“清朗· ‘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40余万条负面有害信息被清理,2万多个违规账号、6500多个群主被处置,3000多个话题被解散。
饭圈生态正逐渐向好转变,但冒用“偶像”之名的诈骗之所以还有可乘之机,说到底是因为许多未成年人对“该如何追星”还未形成正确的观念。一些粉丝对明星的个人崇拜高过了对明星作品的欣赏,有明星的私人联系方式、与明星互动过、与明星近距离接触,在这些粉丝眼里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离作品远了,离生活近了,这样的追星观念,显然是本末倒置的。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相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不得未经授权曝光、买卖明星身份信息、家庭住址、行程信息等个人隐私”,这既是对艺人隐私的保护;也是对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止粉丝接机等行为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同时也向粉丝群体发出了鲜明的信号: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
此外,低龄追星族被大额诈骗也反映了饭圈长期的畸形生态对未成年人金钱观与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闲置“明星周边”、演唱会“黄牛票”、生日会“工作证”……即使骗子们开出天价,也有粉丝愿意为之买单。长时间以来,资本裹挟饭圈,诱导未成年人氪金集资、应援打投,孩子们还未开始自己劳动赚钱,就已经为追星“一掷千金”。8月中央网信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指出, “严禁未成年人打赏,严禁未成年人应援消费”,言辞有力、措施严厉,正是对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观、不正确价值观的纠偏。
整治饭圈乱象,让清朗之风劲吹,涤荡网络空间的违规信息、不良观念,这是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题中之义,也是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正确三观的应有作为。孩子们心正了,网络素养提高了,面对“花花世界”自然岿然不动、面对网络诈骗能够清醒自持,也将更好地参与建设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当然,共建网络文明,除了有关部门和孩子们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齐心合作。(吴曼菁)
(来源:工人日报、未来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