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不懂法、不知法只是自己犯罪的一个借口,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我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可是为了获得金钱,我不择手段。我的不以为然最终铸成大错。如果一开始我就遵纪守法,一定会避免悲剧的发生。如今,我明白了法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指南针,背离了它就会迷失方向,受到惩罚,每个人心里都要坚守底线,依法守法,不可触碰法律的红线……”这是上海市南汇监狱服刑人员余某参加监狱宪法宣传周主题征文活动中写下的心得感悟。
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南汇监狱于近日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强服刑人员对法律的认识,深化认罪悔罪意识。
其实,大墙里的“法律教育”不是硬邦邦地“搬法条”,还有情的交融……
她为何一直不敢抬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不仅要学习,还要学会遵守,深化依法办事的意识,踏实改造洗刷罪恶,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宪法在与时俱进,我们也在与时俱进,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让法律成为我们重新开始生活的指路明灯。我的座右铭是:新生与法同行,不负改造。”当南汇监狱民警、余某的主管警官孙静静看到余某写的国家宪法日主题征文,看着她认真和监组服刑人员宣誓的样子,孙静静感到了一点点“成就感”,因为半年前,余某完全不是这样的。
“年纪不大,不愿意与人沟通。”孙静静记得第一次见到余某的时候是今年5月,余某调入南汇监狱服刑的第一天, “谈话过程中一直低着头,不敢直视我。”在确认余某无疾病问题后,孙静静知道余某的异常表现完全是因为紧张。
工作10年,孙静静见过很多服刑人员,她明白作为警官应该是严肃的,但是有时一个微笑能化解更多问题,于是她放缓了态度。虽然戴着口罩,但孙静静的眼神中透露的善意慢慢让余某放松下来,也终于在孙静静的引导下开始了第一次谈话,讲述自己的过去、犯罪情况和现在的愧疚、害怕和不知所措……
余某是因为非法集资罪被抓获的,被她欺骗的是她的亲戚。当年余某已经结婚,和丈夫的感情还算和谐,丈夫是做生意的,是父母为她介绍的,一直没有什么感情经历的余某听从父母安排结了婚。
婚后,余某发现丈夫有些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总是幻想一夜暴富,样样都想干,却样样都干不成,投资往往是血本无归,折腾得家里没了钱,就去向亲戚借,结果欠下不少债务。眼见丈夫要把家里“搬空了”,余某很无奈,她只能想方设法帮着丈夫堵窟窿。
可是,余某自己靠打工挣来的钱不多,丈夫欠下的债务余某也根本填不上。愁肠百结,余某整日发愁从哪弄钱。恰巧,一个家境殷实的亲戚来串门,她想到了打这个亲戚的主意。余某假意给亲戚介绍高息投资,以各种理由向亲戚“借钱”。这么一“借”就是六七年。用余某的话说,那些钱她都用去给丈夫投资做生意了,她的内心也是备受煎熬,也想过要对亲戚坦白,但就是没有勇气。
后来,在余某的帮助下,丈夫做生意赚了些钱,也基本上还完了生意上的欠债。可是亲戚的钱没有还。在亲戚的催要下,余某终于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儿,无奈地告诉对方事情的真相。亲戚如梦初醒,向警方报案,于是余某被抓获。
自信正慢慢“开花”
“我的内心除了害怕就是难过和愧疚,难过的是对不起父母,愧疚的是欺骗了自己的亲戚,还有就是怨恨丈夫的不争气。”余某在复杂的心绪波澜中捱过了审判,到监狱后更加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来的监狱改造生活要如何度过,甚至有逃避改造的消极态度。
“她认罪,却不知道怎么改造,更不知道怎么悔罪。”孙静静分析,余某虽然是服刑人员,但在高墙电网中也应该有归属感,找到向阳新生的动力和力量。
余某因心存侥幸而罔顾法律,因不善言辞而与父母渐行渐远,因为心存怨恨和丈夫难以沟通……这些都是她在服刑中需要改变的。
针对余某起初难以适应服刑环境、心态消极的情况,孙静静根据她的兴趣,推荐她加入监区读书兴趣小组,鼓励她积极写作,希望她从阅读中缓解紧张情绪,用文字抒发内心的百感交集,渐渐打开那扇关闭了很久的心门。
在又一次教育谈话中,孙静静将尼克·胡哲的一本传记递给余某,并讲述了患有海豹肢病的尼克·胡哲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却身残志坚出了一本书《坚强站立:你能战胜欺凌》。听了这个故事,余某陷入了沉思。 “有些事无法改变,但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应有自己的坚持”,故事里的道理很简单,却是余某一直忽略的。
余某入狱以来,南汇监狱都在疫情防控期间,民警在工作中按要求戴着口罩,余某从未见过孙静静的样子,但从孙静静的眼神里,她感觉得到坚定、温暖和鼓励。
有了孙静静的鼓励,逐渐适应监狱生活的余某慢慢地在监区活动中有了“声音”,她撰写的文章越来越多,投稿也越来越多。曾经缩成一团的人,渐渐地舒展开来。在今年的一次监区活动中,余某还担任了主持人。从茫然消极到主动参与,余某的自信正慢慢“开花”。
与家人的“爱恨纠葛”
“在一次教育谈话中,一只小虫子落在了我的肩膀上,警官轻轻地把小飞虫拍走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我却觉得很温暖。在我心里,这是只有亲人才会做的举动……”余某记录下的这段话让孙静静同样觉得欣慰,虽是一个自然的举动,余某却能感知别人的善意,说明余某的内心仍是柔软的, “情”的引导或许能为她的向善、向上更添助力。
每次与余某等服刑人员至少一个小时的教育谈话让孙静静走进了大部分服刑人员的内心,也了解他们与家人的“爱恨纠葛”。
余某第一次与父母打亲情电话的时候,孙静静听到她只有“嗯嗯……”的几句简单的应答,很多时候是沉默,似是还没理清思路,或是羞于表达,不知该说什么、不知怎么说……很快5分钟的亲情电话时间就到了,余某挂了电话,有些懵。
不久,根据监狱组织的“清算犯罪危害、清除改造危害”主题活动,孙静静组织监组服刑人员进行了“清算犯罪危害账”教育活动,她对余某的反应印象深刻。 “清算犯罪危害账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在讲到陪伴父母的时间其实很少很少的时候,余某明显有触动,而在说到经济损失等一连串惊人的数字时,余某后悔的反应更明显。”孙静静表示,每次“算账”都是对服刑人员的一次提醒,认清自己以为“不要紧”的行为实际造成了多少伤害。
似乎是从那次“算账”后,余某开始试着与父母通过电话和信件沟通,打亲情电话时,她会主动问候家人,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悔意,让他们安心。由于疫情原因,今年南汇监狱只开放了一次亲情会见,余某的家人来看了她。母亲不停地哭,余某则忍着泪水安慰母亲,还向父母保证“不要哭,我一定好好悔罪,听警官的话”,面对面打开了心结。
学会始终“与法同行”
自信与温情让余某一扫入狱初期的消极,找到了改造的方向。就像学生读书一样,对服刑人员来说,学习也是必须的,这也是他们在整个刑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不同的是,服刑人员重点要学会的是始终“与法同行”。
良好的社会秩序来源于每个人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人一旦离开法律的约束,迎接他的将会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和枷锁。孙静静介绍,南汇监狱多年来持续贯彻“正心修身”的改造理念,就是要让每一名服刑人员逐步树立法治观念、拥有法治之心,在走出大墙回归社会之时可以用法律来救赎自己、保护自己,而非在违法的深渊中自甘堕落。
以宪法宣传周为例,孙静静介绍,各监区在监狱的要求下开展各有特色的活动,如宪法仪式教育、服刑人员板报巡展、宪法学习小报、宪法主题演讲比赛、宪法知识竞赛、宪法日征文等,还有专业民警结合宪法知识读本教授宪法知识,包括民法典知识等。
“这些活动里,余某参加了征文、知识竞赛等,她也认真学了很多相关知识。”孙静静表示,有些服刑人员曾认为宪法离他们很远,但当民警将法条中有针对性的内容选择出来讲给他们听,解析背后的意义,找到与他们的关联后,他们学习的热情就会得到提升, “只有把思想摆进去、把心灵摆进去、把家庭摆进去、把自己摆进法律框架里,知道每个人都要对法律有敬畏,都要遵守法律,回归社会后也要遵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才算是真正学进去了。”
对余某的“学习成果”,孙静静评价她“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她会向家人解释必须要缴纳罚金的意义,为自己制定了缴纳计划。在主动参加法律学习外,也参与了护理、插花等技能类培训,给自己定下了一些“小目标”。
“余某的刑期还很长,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孙静静感慨,教育改造不是一项容易的事,改变一个人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南汇监狱也在不断探索,在情与法的交融中让服刑人员把刑期当学期,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在刑期结束的时候能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并一直保持下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