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基层调解

夜半时分,电瓶车撞人后逃逸

徐汇区华泾镇调委会“短频快”调解打破困局

本文字数:1990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发生在深夜的一场意外交通事故,让古稀老人遭遇股骨粉碎性骨折,然而肇事者却一逃了之,致使后续的医药费赔偿陷入僵局。在徐汇警方抓获肇事者后,徐汇区拘留所委托徐汇区华泾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员针对“拘留期短”这一特殊性,采取“短频快”的人民调解方式,对涉案对象收拘后进行矛盾化解,最终通过“背对背”的调解方式促成了双方和解。

夜半一场意外车祸

肇事者逃逸找谁赔?

某日深夜,已过古稀之年的王某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眼见家就在眼前,正要横穿马路,却被后面的电瓶车撞了一下,两人双双倒地。电瓶车车主不但不扶王某,反而驾车逃离,无奈王某拨打120并报警。

后经医院诊断,王某股骨粉碎性骨折,短短1个月经历了两次手术,各种费用加起来已花费了12万余元。徐汇警方在追踪调查后抓到了肇事者陈某,并对陈某处以行政拘留15天。徐汇区拘留所委托徐汇区华泾镇调委会对该案进行调解。

调解员接到委托后,立即赶往拘留所调解室,与当事人陈某进行沟通。经了解,陈某系江苏人,租住在闵行区,那天晚上陈某正赶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由于此前已经连上了10个小时的班,人有些累,大晚上的路上也没人,电瓶车的车速便快了些。当她看到前面有人要穿马路,便想着从他另一侧开过去,没想到对方停了下来,便一头撞上去了。

陈某称,当时自己也摔伤了,电瓶车也摔坏了些地方。对于为何没有留在现场,陈某的解释是“当时天那么黑,前后也没人,我一个女的,怕呀!他躺在那里要我扶,我哪敢呀!现在讹人的事情那么多,况且我只是一个打工的,根本赔不起。”

陈某随后又向调解员诉苦,讲述家里穷困的情况,调解员听后也着实同情她,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犯了错就要勇于承担。调解员先安抚了陈某的情绪,告诉她既然事已至此,逃避没有用,只有勇于面对,去积极解决问题。

从拘留所出来,调解员随即又电话联系了伤者王某,王某一听到此事便气不打一处来,斥责陈某的冷漠,倾诉自己这一个多月身心遭受的苦。调解员将陈某的实际情况婉转地告诉王某,并询问王某,至今为止各项费用总计用了多少?希望对方赔偿多少?是否一次性解决?这时王某冷静下来,斟酌再三,他说只要对方将他到目前为止的医药费等各项费用赔给他,后续再产生的费用一概自己负责。调解员随即与王某约定了调解时间。

拘留所搭建调解平台

“背对背”促成和解

在拘留所调解室,王某与陈某再次相遇,王某劈头盖脸将陈某说了一通,斥责她没有同情心,如果当时没跑,留下来解决,昂贵的医药费完全可以报销。调解员安抚了王某,希望大家都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不要再抱怨、斥责。

同时,调解员翻看了王某提交的病历本、出院小结,并将发票一一核算,最终算出与此次事件关联的发票金额为125684元。交警的事故责任认定书上明确了此事故陈某承担全部责任。陈某向王某道歉的同时,道出自己家境困难,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钱。听到陈某的家境,王某动了恻隐之心,主动同意减免部分营养费和医药费,但是陈某认为还是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

双方开始了价格拉锯战,王某对陈某的同情又转回到愤怒,他认为陈某就是耍无赖,不肯赔钱。调解员决定“背对背”调解。

对于陈某,首先,调解员将双方法律关系及日后诉至法院,她可能会得到的判决结果详细地告诉给陈某,让她自己比较,调解结果和法院的判决结果,哪个更有利于她。同时,调解员也告诫陈某,不要再存有侥幸心理,并表示会尽力做对方工作,希望赔偿金额能再往下降一些。

对于王某,调解员将当时事故情况再分析了一次,婉转指出王某有乱穿马路的违法行为。另外,如果陈某不同意调解,他起诉至法院,案子绝对胜诉,但是执行却是一大难点。王某听后,承认当时自己确有不对的地方,最终同意双方各自再退一步。

最终,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一致,陈某向王某诚挚赔礼道歉,并赔偿王某医药费、营养费等各项损失。

【案例点评】

这是由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由于当事人陈某不懂法、畏担责、逃逸,承担了事故全责、行政拘留、民事赔偿等多种后果。

针对“拘留期短”这一特殊性,调解员采取“短”  “频”“快”的人民调解方式,对涉案对象收拘后进行矛盾化解。从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认真倾听双方对事故发生的缘由、各自的想法等,同时稳定双方的情绪,耐心细致地向双方解释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赔偿费用产生的依据和计算标准等,从法、情、理上启发疏导,使各自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最终双方都作出让步并达成一致意见,有效化解了本次矛盾纠纷。

行政拘留作为一种处罚手段,往往只是“医治”了“急症”的表象,有时候,一起看似简单的矛盾纠纷,背后往往牵扯着多方复杂的利益诉求,只有真正用心地去了解矛盾根源,才能对症化解,把隐藏在背后的更深矛盾纠纷隐患连根拔除。在拘留所设立调解工作室正是确保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后一公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基层调解 B02夜半时分,电瓶车撞人后逃逸 2021-12-07 2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