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性别对立背后的偏见与撕裂

“媛”背后的群体“污名化”

本文字数:3054

如今的网络社交平台好像被各种“媛”占领了。口诛笔伐之下,不少人的现实生活也受到波及。网络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撕裂,正从隐性走向显性。当情绪和观点走在真相的前头时,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傲慢和偏见裹挟?

警惕群体“污名化”

“媛”,本指姿态端正、品德美好的女子。在新拜金主义影响下,“媛”在部分群体的价值观里却成了矫揉造作甚至低俗淫荡的代名词。一场互联网批“媛”行动徐徐展开,成了自媒体新的流量密码:比如,在运动会上穿着短裙表演,被称为“舞媛”;生病住院了还敷面膜化妆,被称为“病媛”;在健身房锻炼对镜自拍,被称为“健身媛”;穿着打扮精致地去餐厅吃饭拍照,被称为“饭媛”;还有“菜场媛”“工地媛”“程序媛”……一旦真相被澄清,泼出去的脏水却收不回,对当事人的伤害难以估量。

不可否认,这些“媛”里确有为了博眼球以期流量变现的情况,但更多是“被媛”的无辜女子。部分被误伤的人,从互联网批“媛”行动中感受到了中世纪欧洲“猎巫行动”的恐惧,认为这种大范围的无差别网络攻击会进一步挤压女性群体的独立尊严与生存空间。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认为,要警惕批“媛”行动背后的群体“污名化”现象。这种“污名化”通常具有三个阶段:放大个别特征,将其负面化;将负面特征格式化到对应群体;将群体负面特征对应到个人身上。

短期来看,事件的主要受害者是当事人,尤其是对仍在校园中成长的青少年会产生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长远来看,类似事件在真相不明的前提下发酵传播,加重的是不同性别、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偏见与撕裂。

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对特定女性群体污名化的背后,绝不仅仅是性别对立的问题。其折射的是社会群体间的价值冲突,而这种价值冲突源于认知差异,考验的是人性善恶。

近期,一张所谓老夫少妻的合影在网络疯传,配文是“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结果事件很快发生反转,当事人出来辟谣,照片源于她几年前跟外公拍的纪念照。作为典型的导火索,该事件让网络不同群体之间的骂战再度升级。“发出证据辟谣,人家就一句‘认真你就赢了’然后继续口嗨其他事。”有网友表示。目前,造谣的营销账号已被封禁,涉嫌造谣者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但这些人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背后是一群人的疯狂。有“开篇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始作俑者,也有“吃瓜不嫌大”的乌合之众。

这些键盘侠的依仗是什么呢?是集体无意识的偏见,是群体性的恐惧,是“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只要你过得没我好”的社会心态……

英国学者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一书中说,后真相时代具有两个最重要特征:一是情感先于事实,二是消解事实成为常态。一方面,介于真相与谎言之间的“第三种现实”及其引发的情绪,更能左右人们的观点。另一方面,明明知道传播的信息很可能是虚假或不实的,但人们会基于当时的情绪或为了迎合某种利益而选择相信。

每一次舆论事件的反转都会带出一系列议题的衍生。大多数加入“团战”的人,其实都是“大戏”中的群众演员,价值阵营中的无意识伴随者。而舆论纷争的背后,总能顺藤摸瓜找到社会结构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利益格局重组、贫富差距变化、正义邪恶交织……人们需要各种标签来实现自身价值认同,却往往又陷入了角色扮演的混乱。尤其需要警惕和治理的,则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违法乱纪者和利益集团代言者。

性别议题不需要战争

性别对立是个万能筐?

当下,性别议题已成各路博主的“财富密码”。西南财经大学反歧视法研究中心主任何霞坦言:“在网络当中,经常会看到以性别议题作为商业引流手段的账号,引导网民对此进行情绪化表达。”

除了有人刻意引导外,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事件与个人遭遇,也助推性别话题成了网络舆论场中的“顶流”。一系列社会案件,在加剧着女性社会生活不安全感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更多女性产生争取自身权益的意愿。

29岁的上海白领叶子是一个200多人性别议题讨论群的群主,因在求职阶段被不平等对待,萌生了想要与更多女性交流互助的想法。据她观察发现:“虽然现在许多针对性别问题的讨论确实是存在偏激和不理性的成分,但事实是也确实存在太多因为‘隐形门槛’而被伤害的女性。尤其是在涉女性的恶性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感到既愤怒又委屈,因此很容易将对无力改变现状的不满,转化成对男性群体的敌意。”

在种种因素叠加下,性别对立逐渐泛化,出现了一种“性别对立是个筐,啥都能够往里装”的独特现象。性别对立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成为部分人群的共识,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到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似乎都可以套用,而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与冲突被忽视,以性别作为事件评判标准而非道德法律的趋势也有所抬头。

网络混战,议题失焦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认为,网络上性别议题的声浪持续高涨,首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积极意义。“性别之间天然的差异性,导致在性别议题当中出现探讨乃至争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互联网为这种讨论提供了空间,不同性别的人在网络上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这对于性别议题的理性交流和深入沟通无疑是有益的。”

然而,网络空间“短平快”和匿名性特征,也让许多理性探讨的声音被淹没在了情绪化的发泄当中。“事实就是,在这种漫长而没有结果的骂战当中,双方都会感到委屈和愤怒,除了导致对立的再一次升级,也造成了对性别平等这一议题的污名化。”吴帆说。

今年4月,一档上线于2016年的纪录片《人间世》的主人公张丽君再度登上了热搜。这位母亲于怀孕5个月时被确诊患癌症,为了平安生产,她拒绝引产后进行治疗,最终失去了生命。而在几年后,有“知情人”爆料称,张丽君的丈夫在妻子去世不到1年后再娶,孩子也被过继给亲戚抚养,一时间招致了来自全网的口诛笔伐。即便最终事件被辟谣,但与此并不相关的男性女性,统一被扣上了“女人爱自我感动是病”“男人大多不长情”的帽子。

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性别议题的过度解读和混战频发,部分年轻女性已经开始对结婚生子产生拒斥。对此,吴帆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不同性别之间的无脑站队、恶意攻击,对于三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长期浏览此类内容,很可能会使其对性别议题的认知产生偏差,进而陷入混乱与极端。”

性别议题切忌恶意煽动

“在对性别议题的探讨中,我们不是要通过‘性别战争’来解决遇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而需要看到性别问题背后的社会资源供给不足、分配不均的结构性问题。”何霞说,“而就性别议题进行探讨后得出的结论,也绝不是对现有男女互动模式的颠倒,而是要创造出一种建立在平等、自由、沟通、理解基础上的相互关系。理想的性别关系不应存在控制和压迫。”

“需要进行引导和纠偏的是基于性别议题热度的引流,和罔顾事实和理性进行偏激的情绪宣泄。”吴帆认为,一些网民在性别议题上的错误认知,不但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严重割裂,也已经开始对同性别成员造成伤害。“有人仅因为结婚生子且孩子起名时随了父姓,一些女性就认为她不再独立。追求性别平等是没错的,但也要尊重他人主观的体验性,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评判他人的人生。”

专家指出,在对错误的性别观念纠偏的同时,也要加快建立在网络上对性别议题进行恶意引流、煽动的营销号和博主的处置机制。对于断章取义、虚构造谣的,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执行,营造理性、健康的性别议题讨论生态。

何霞说:“性别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发生彻底改变。我们不要因此把自己想象为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做积极推动事情改变和解决的人,去做脚踏实地的建设者。”

(来源:半月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媛”背后的群体“污名化” 2021-12-21 2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