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建设地铁就是建设一座城

城市建设的同时不让老建筑“伤筋动骨” 上海地铁人交出完美答卷

本文字数:3009

18号线丹阳路站,以黑白两色为设计主题

18号线丹阳路站

14号线陆家嘴站

□法治报记者  翟梦丽

昨天,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经过前期紧张的施工建设,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18号线一期北段(御桥站〈不含〉—长江南路站)将于明天首班车起开通初期运营。

两条新线的开通运营也标志着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将增至831公里(其中14号线38公里,18号线一期北段21公里)。线路增至20条,运营车站增至508座(其中14号线30座、18号线一期北段18座)。换乘车站增至83座,网络规模继续领跑全球。同时,首次开通14号线8节编组大容量全自动驾驶系统。至此,上海地铁已拥有5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分别是10、14、15、18号线、浦江线,运营里程增至167公里,规模首度跃升世界第一。

“建设地铁就是建设一座城。”上海不仅是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同样也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地铁四通八达,势必在地下与老建筑“碰撞”。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修建地铁与老建筑保护如何做到共赢?

在此次新开通的两条线路中,上海地铁人交出了堪称完美的答卷。

平移百年老楼

本次开通初期运营的18号线一期北段为去年南段的延伸,运营里程约21公里,设18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站。线路南起御桥站(不含),北至长江南路站,途经浦东、杨浦、宝山3个区。

其中,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党的初心启航地,见证了上海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目前世界最大的滨江工业遗存带,成为杨浦特色旅游资源“三个百年”中“百年工业”的重要载体。

在地铁的修建过程中,穿过这些工业遗存保护带、名校古建筑群等文保建筑,就必须要面临建设与保护的难题。

申通的建设者们想得很明白,必须双赢,甚至是三赢。

18号线的丹阳路车站地处杨浦滨江工业带南段中部,2号出入口与“东方渔人码头”结合。在这座车站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用地和周围开发与老建筑发生了冲突,曾平移过一座有着116年历史的老建筑。

江浦路104弄文物保护建筑始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距今已有116年的历史,是一幢风格鲜明的砖木结构阁楼的英式建筑,包含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三座二层的附楼,总建筑面积2052平方米,这里原为上海纺织株式会社下属上海纱厂第一工场的职员宿舍,当时共建造28幢,时光变迁,仅剩一幢尚且留存,静静伫立在江浦路上。

地下开挖对这栋老建筑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为了妥善保护,工程方与老建筑保护专家、文保部门联手实地勘测,历经多轮商议之后,决定将其平移。“我们请了很多技术人员做研究,同时与越江工程对接配合,相互协商。”18号线项目发展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文勇介绍,工程方不仅克服了工期紧的压力,还保证了保护老建筑的初心没有丢。

如今,随着工程结束,老楼重归原位,静候新生。“保护历史遗存建筑对施工提了不小的要求,工期紧,风险大,但回过头来看,一切都是值得的!”18号线项目发展分公司计财部负责人梁广辉感叹道。

结合老建筑复建与车站建造

此次开通的18号线一期北段同样开创了一个历史,这里有上海首个在大学校园内设出入口的站点——复旦大学站,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西南角。拥有百年历史的复旦校园内,坐拥多座文保建筑。这个站点线路设计同样费了一番心思。由于复旦也正在对校园内古建筑进行复建,专家建议本次地铁站建造与复旦大学的古建筑复建相结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设计师们做了一版又一版手稿。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终于决定,将复旦老建筑的保护工程与地铁站修建结合,车站顶部区域重新规划,最终将地铁出入口设在校园内。“经过和复旦大学的反复交流,最终这个出入口设在复旦的相辉堂附近。”18号线建筑副总体负责人马上介绍,地上由复旦方面负责进行老建筑的复建,地下由地铁建设方负责修建,结合建设达成双赢。

最终,复旦大学简公堂、相伯堂等老建筑修复重建工程与地铁车站建设结合实施,在相辉大草坪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建设“中华文明资源中心”。

记者了解到,18号线深化探索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开发模式,打造复合紧凑的城市空间,18座车站中共有15座与周边项目结合建设,实现了高效可靠轨道交通出行和多元便利生活服务的深度融合。

下穿工业遗存保护带,毗邻保护性历史建筑,通过技术优化、保护建筑平移、利旧重建等方案措施,还原历史风貌,妥善平衡城市建设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地铁建设最终实现了保护、开发和建设的“三赢”。

打造城市第二空间

不仅还原历史,结合周边人文环境及历史底蕴,上海地铁车站的设计同样颇具匠心。

杨浦区通过一系列的规划,保护老厂房的历史风貌,促进新旧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完成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车站的设计也结合杨浦滨江特色,例如丹阳路站装修设计时,通过对车站的地域文化进行研究和梳理,将杨浦百年工业带的历史遗存与发展转型、“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等元素内容在车站装修设计主题上进行了结合与体现。

整个车站在设计上分为黑白两侧,分别代表了历史与未来,中间是时间轴。装修材料上运用了金属网格、水泥肌理板,增加了车站的工业感与历史感。

站厅层历史一侧,选取了杨树浦水厂、发电厂等8处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的历史照片,通过一定的艺术化处理,能够以较大画幅呈现。乘客也可通过画面旁边的文字介绍,对杨浦工业遗址的历史进行了解。站厅层另一侧,以大幅彩色实景照片,展现了如今百年建筑重焕光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为杨浦滨江注入新的文化艺术内涵,持续营造可阅读、宜漫步、高品质的杨浦滨水公共空间。中间设置了一块艺术交互屏幕,通过一些交互小品,增加了车站的科技感与时尚感。

黑与白的视觉冲击、历史与发展的共存、古与今的对比,在时间轴间行走、多媒体触屏交互,都给予乘客一种不一样沉浸式体验。

“希望通过地铁车站这样一个平台,让乘客了解母亲河,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同时让世界了解上海、了解中国。”建设者们表示,希望这样的车站设计,能让大家记得住城市的历史,感受得到城市的温度,也能看得到城市的未来。

复旦大学站站名墙展示了复旦大学1920年奠基江湾时的原始校园规划图、相辉大草坪老建筑群。虽然该图最终只实施了几栋主建筑,但它见证了复旦百年风雨沧桑,珍藏了一代代复旦人的记忆。站厅层公共艺术墙,长约70米、高约4米,创意灵感源自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采用水泥肌理辅以灯光展现写意山水,精心甄选11首古诗文,传承赓续家国情怀,营造符合百年名校气质的浓厚人文氛围。

14号线车站设置了大跨单柱车站,视野更开阔,站台利用率更高。同时,车站设计引入空间艺术的概念,如豫园站的“上海脉搏”、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的“黄陂疏影”车站主题艺术装修,陆家嘴站换乘通道的“今朝踏浪”艺术装置,把二维的平面转化成三维的空间艺术,为城市留下可阅读的,有情、有味、有品的城市第二空间。

地铁陆家嘴站地处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游客的集散地,该站出口直通汇集众多国际高端品牌的国金中心商场,同时毗邻五大银行、五星级酒店等场所。陆家嘴站的艺术装饰“今朝踏浪”位于地铁2号线和14号线陆家嘴站的下层换乘通道内,作品在全长112米的巨型LED电子屏上呈现,不仅丰富了车站的环境,也让市民乘客在繁忙的出行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以此扩大地铁公共文化的影响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建设地铁就是建设一座城 2021-12-29 2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