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2022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展望2022

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本文字数:4285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全面提升

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定信念铸就忠诚。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持之以恒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实践贯穿其中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强化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法治保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系统,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务实创新提升效能。高标准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172项含金量大的改革举措,一体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

减负增能夯实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街镇居村减负常态化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力量和资源下沉,分层分类开展基层干部培训。

锲而不舍改进作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1

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全面推进“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更好发挥“五大引领作用”。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商事登记确认制等改革。配合国家部门制定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支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适用。打造一批功能性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支持推出更多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推动设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建立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动态完善立法需求清单,积极配合市人大制定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2

加快落实“三大任务”

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推动率先试点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举措。推进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东方芯港、生命蓝湾等特色产业园,推动建设全球动力之城核心区。全力支持、积极配合科创板深化制度创新,推动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在科技攻关、产业协同、港口群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等方面,加快推进24项重点协同深化事项。细化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3

积极打造双向开放“三大平台”

精心办好第五届进口博览会,扎实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等平台作用,巩固提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影响力,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实践应用和复制推广,加快推进水乡客厅、淀山湖岸线生态治理、西岑科创园区等82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优化区域规划,发布重点产业目录,大力实施区域品质提升、展会产业联动发展、专业机构集聚等专项行动,持续增强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4

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文旅消费试点,高质量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旅游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做大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品牌经济,促进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持续提升,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建板块、乐高乐园度假区、邮轮旅游度假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启动建设上海示范区线、20号线一期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开工建设沪渝蓉沿江铁路上海段等工程,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大芦线内河航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一批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打造虹桥、外高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批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5

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建设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推动新中考改革平稳落地,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入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人才揽蓄等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和新型高职。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发展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

6

加快治理数字化

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再推出一批零跑动、零材料、免申即享、智能速办事项,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完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推出一批应用场景。完成部门信息化职能整合优化,推进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强化数据共享。强化智慧公安规模应用、深度应用,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7

完善数字发展环境

落实数据条例,健全数字法规、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支持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完善数字社会权益保护机制。全面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构筑数字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8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流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工建设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48座雨水调蓄池,建成竹园-石洞口、白龙港-海滨连通管。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建设,整治河道140公里,建成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启动建设7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9

提升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落细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措施,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开展就业专项帮扶、职业技能提升等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全力做好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工作,努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按照国家部署,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10

优化养老托幼服务

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深化长护险试点,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新增普惠性托育点60个,全市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健全残疾人、孤儿福利制度,推进阳光助残工程,新增人行天桥无障碍电梯38座、公共交通无障碍车辆1000辆。

11

进一步提高市民居住质量

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1000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建设筹措17.3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精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2

深入实施健康上海行动

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争取更多国家医学中心落户,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康复等功能。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深入实施医保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卫生20条”,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新一轮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

13

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

深化“美丽家园”建设,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00台,推进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和消防设施改造。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改造22个易积水小区、11条道路积水点。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进一步增加早餐供应网点,在家门口的“小空间”里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

14

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压实“四方责任”,因时因势、精准有效完善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扎实做好常态化防控,加强入境口岸、隔离场所、医疗机构等高风险源管理,严格落实高风险人员、冷链物流等闭环管理措施,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防疫保障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疫情监测预警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等工作。积极推动疫苗和小分子药研发攻关和产业化。

15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持续提升“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和功能,推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南拓北延。推进路口遮阳设施建设,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持续提升桥下空间品质,设置优化5000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改造50个交通拥堵节点。深化城市维护管理改革,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以更高标准引领品质提升。

16

全力维护城市

安全运行、社会稳定

从严从细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隐患治理,扎实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做到“治已病、防未病”。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的安保维稳工作,严密落实动态隐患清零、社会治安专项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措施,完善新型现代警务机制,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2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3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2022-01-21 2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