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胡蝶飞 夏天
上海两会已经闭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交出的民生答卷成绩依旧亮眼。2021年,上海民心工程、民生实事超额完成,“双减”已经全面落地,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实施。
从“马路拉链”建设问题,到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再到“双减”背景下,上海基础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共话“民生问题”,为民发声,寻求解决之道。
“马路拉链”如何避免反复拉
同一条道路反复开挖施工,如此“拉链式修马路”,不但浪费资源,更是让附近居民怨声载道。市人大代表许丽萍长期关注道路建设问题,面对“马路拉链”这一民生问题,在今年上海两会提出了解决之道。
许丽萍代表告诉记者,她在平时下社区调研时,有许多居民向她反映,在城市道路挖掘施工过程中,反复开挖、周期过长、噪音扰民、扬尘污染,这都让周围居民苦不堪言。“大家都在问,修马路能不能一揽子修筑?”许丽萍代表经过调研分析,造成道路反复开挖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挖掘道路的计划制订不够周密,不同部门/行业安排敷设或维修地下管线计划时,未有效统筹;二是掘路施工现场问题发现不及时,监管及后期处置不到位;三是管理职责边界不十分明晰,部分环节监管缺失。
但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两张网”的建设也颇有建树。“我认为解决‘马路拉链’的问题有了最好的契机。”许丽萍代表说,“现在对城市管理要求已经从‘有没有’逐步上升为‘好不好’,进而‘精不精’。”
“道路反复挖掘施工是城市粗放管理的产物,不符合新时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准则,不符合上海市民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此,许丽萍代表建议,加快制定并实施《加强本市城市道路挖掘管理办法》,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明晰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措施及职责分工(包括市区职责边界、专业部门的职责边界)。同时,加强计划管理,强化统筹。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地下管线及设施情况,设置3-5年的管理目标和年度计划,强化计划统筹。通过重构道路施工相关业务办理流程,推动多部门联动审批,严把道路挖掘“入门关”,实施掘路审批“一网通办”。她还建议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实现掘路施工监督管理“一网统管”。
除此之外,许丽萍代表还建议进一步激发市民参与道路挖掘精细化管理的热情,及时回应办理市民的意见与建议。并在道路掘路计划、绩效评价方面邀请市民代表参加。
延长男性产假,鼓励职场男女平等
“我有个同事,二胎生产后,仅仅休息了一个月就来上班了,原因就在于产假时,拿平均工资,与原有收入差距较大。”市人大代表徐菲非常关注目前女性职场的发展。在她看来,女性因为生产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家庭上,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随着‘三胎’政策的落地,女性科研人员的求职以及工作压力愈发加重了。”徐菲指出,现阶段的产假时间以及产假期间工资待遇水平给女性工作者以及用人单位带来了双向压力。“以我们单位为例,对于那些支持实验室运转的工作人员,一旦离开工作岗位,移交工作的过程将变得非常复杂。这也使得许多单位在招聘女性工作人员时,不得不有所顾虑。”在徐菲看来,如今整个社会对于女性要求比较高,需要家庭事业兼顾。
她认为,“三胎”政策落地后,除了应有福利待遇上,还应在女性的职业保障上下功夫。徐菲代表建议,在延长女性产假时间后,进一步督促研究出台有关产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的配套政策。“比如实行‘2+2’的工资机制,即产假中的前两个月维持现有工资水平,包括绩效津贴等;后两个月改为基本工资。这样既保障女性的权益,也缓解用人单位的压力。”
她还建议研究出台在产假、育儿责任等方面真正“男女平等”的相关政策。即男性和女性产假规定相同,包括产假时间,鼓励男性承担和女性相同的家庭责任。“这一点也许可以在小范围,比如一两所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创新性试点。”徐菲还指出,在科技项目、人才项目的申请中落实对女性科研工作者适当倾斜的政策,包括资助人数和资助力度等。
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减作业减培训”抓住了家长学生的痛点,也抓住了教育改革的重点。“双减”政策背景下,上海如何真正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民进上海市委经过一年的深度调研,得出的结论是:要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改革评价方式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上下功夫。
“学生作业量过多,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对于教学要求把握不住,借助做大量题目弥补课堂教学质量的不足;学生校外培训过多,主要因为教考不一致引起学生补习需要,结果演变为超前培训,滋生‘内卷’。”在刚刚闭幕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在大会发言时说。
倪闽景认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因此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进一步增强尊师重教的氛围,提升教师收入待遇,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来做教师。
“很多人认为高考制度是导致学生负担重的原因。”倪闽景发言时说,其实,完善对区域与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才是关键。实际上,各国都有高考制度,相比而言,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公平公正的好制度,高考对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素养有着积极意义。关键在于,区域和学校不能不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让学习变成简单的反复操练。“学校是教育专业机构,其功能是育人,升学是育人的重要抓手,而非目的,因此学校需要用育人的评价来约束。”倪闽景说。
上海推出了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把学生的学业负担、身心健康、近视率、师生关系都纳入教育质量的评价范畴。这一方向正确,但效果尚未显现,原因在哪?“是大家依然只关注升学率,对于其他指标熟视无睹,急需要落实对区域和学校的问责机制,让教育督导‘长牙齿’。”倪闽景说。
此外,家长亟待教育观念新启蒙。家长们送孩子去培训学习,是对子女教育重视的表现,这比“躺平”好得多。关键在于重视孩子教育的最好方式并非补习,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硬道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反正要近视的,最多戴副眼镜’,‘考不上985、211,就是失败者’。”显然,如果家长观念不转变,即便学校减少作业量,家长也会自己布置作业给孩子;校外培训机构严格监管了,就会转向家教和团课,“双减”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测试表明,15岁孩子的周作业量最好控制在11.2小时之内,作业太多学生成绩反而下降;同时,校外补课与学生学业成绩相关性并不大,学生学业成绩提升最相关因素是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师生关系。
“这些观念需要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来让家长了解和认同。”倪闽景说,家长更需要知道,只关注考试成绩是有风险的。“孩子的未来幸福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些才是教育的根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