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去年,上海正式施行《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这本共15章110条的法规,让上海踏入法治化“大城养老”轨道。
一年来,上海依照《条例》各项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责任体系、供给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去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总量达16.45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超过常住人口每千人40平方米。在《条例》的保障指引下,上海不仅在养老服务的供给上持续“做加法”,更注重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做乘法”,同时不断推出新机制新方法,为市民在养老领域面临的各类难题“做减法”。
持续“做加法”的养老服务供给
今年春节,上海养老机构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暂停亲属探视,老人也都留在院内过年。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住养老人们都感到温暖与充实,“我每天都很‘忙’,生活安排得很充实,要看新闻、追剧、听音乐。”酆奶奶说,她经常与一同住养在此的“老闺蜜”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手机里的热播电视剧或短视频内容,大家同样爱看古装剧里的美男子,或是“萌宝”们憨态可掬的样子。
近日,恰逢北京冬奥会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杨福院的住养老年人们也多了门画“冰墩墩”的美术兴趣班。只见大家各凭想象,为素色“冰墩墩”涂上各式色彩,一位老伯高兴地说:“这是我画的独一无二的冰墩墩!”一位老奶奶画着画着,冷不丁冒出一句“就像小宝宝一样可爱”,流露出浓浓的长辈慈爱。护理员一边给老人们普及冬奥知识,一边带领大家开展“老年健康操奥运会”,比赛看谁的健康操做得最标准,将奥运会的仪式感和氛围带入养老院。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上海对照《条例》 “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要求,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去年是上海养老床位建设第24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计划新增5000张,实际完成5084张。除此之外,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累计建成了831家,长者照护之家累计建成了206家,老年助餐服务全市累计建成了1433家。
2021年,上海还实现了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街镇全覆盖,老年人应急呼叫项目覆盖有意愿的高龄独居老年人和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共计28.3万人,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实际完成改造6868户。
与此同时,上海对照《条例》“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要求,全面规范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办法》,市民政局等部门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登记与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加强行业规范和综合监管。全市累计已发布实施7项地方标准,7家社会团体发布实施了23项团体标准,涉及智慧健康养老、照护、养老机构管理等方面,其中4项团体标准被用于“上海品牌”评价认证依据。近日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在业内率先构建养老服务机构信用管理制度,并首次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信用分级机制。
持续“做乘法”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
新年伊始,黄浦五里桥街道连续收到了三面来自辖区内纯老、独居老人家庭送来的锦旗,讲述了一个个上海老人的“大城养老”温馨故事:“陪同就医时,养老管家轻扶着我坐上轮椅,上下坡时安全推行,不怕累,不怕苦,一举一动都让我非常感动。”“每次上门都会记录我的恢复情况,还会帮我线上问诊,让我很放心。”“年纪大了出门少了,有人陪着聊天、给我说说外面的事情,真的很好……”
据介绍,五里桥街道为进一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依托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优势资源,聚焦老人出行就医困难的痛点,主动为社区长者链接医疗与养老两大需求服务,推出了“七心七助”之“知心助医”居家智慧医养服务。街道委托专业养老服务团队通过“互联网+”技术为社区长者提供线上智慧医养、线下助医陪护、医养服务链接等服务内容,帮助解决老年群体问诊挂号烦、配药就医难等现实问题。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惠及135位社区长者,累计提供服务2000余次。
纯老家庭的张爷爷常年和老伴两个人独自生活,女儿在国外,因疫情原因很难回国探望。多年前张爷爷身患腹膜恶性肿瘤,需要定期就医,但出行不便、就医流程时间长等困扰让他们力不从心。养老管家的定期陪同就医解决了张爷爷的现实需求,贴心的服务和关怀也得到了其本人和家属的称赞。
正在康复期的高阿姨与先生因子女住得较远,平日里的就医情况都是由健康管家与老人家属进行沟通,养老管家也会定期上门为夫妻俩做好健康档案更新。如今,高阿姨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之中。
有认知障碍的沈阿姨是一名独居老人,子女常年生活在国外,为此养老管家会定期上门回访,开展认知症干预服务,并时常与老人拉家常、交流生活琐事、做手工等。沟通是最好的维系纽带,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情感慰藉,沈阿姨的心情也渐趋舒畅,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据悉,五里桥街道的“七心七助”“知心助医”服务,是上海对照《条例》 “服务协调发展”要求,丰富超大型城市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的一个剪影。连续4年来,上海把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全市已累计建成371家,并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向片区延伸。而在农村地区,上海持续推进形成组有“点” (睦邻点)、村有“室”(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片有“所”(托老场所)、镇有“院” (养老院)的农村养老服务四级设施网,全市累计建成了2810家具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互助服务功能的农村示范睦邻点。
持续“做减法”的养老服务难题
陈丽华是奉贤区奉城镇护民村养老顾问点的一名养老顾问,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热心,对各类老龄资源了如指掌,是个名副其实的“政策通”。每个工作日,她都会在养老顾问点位上,等待着老人及家属上门或来电咨询各类养老服务相关问题,为其排忧解难。
93岁的龚奶奶,因摔跤导致胯骨严重骨折,大小便失禁,瘫痪在床,无自理能力。其女儿至村养老顾问点咨询,是否有相关救助政策可以享受。陈丽华仔细倾听了家属的诉求后,提出以下方案:先申请低收入,待审核通过后,再申请医疗救助,此外,根据医生开具的病例记录,提交相关资料申请尿布。这样,通过医疗救助极大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同时老人的尿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龚奶奶女儿对该方案非常满意,并按此操作。
准备材料、递交、审核……陈丽华关心着每个环节的进度,整个流程顺利走完,龚奶奶如愿领取到了尿布,老人及其女儿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陈丽华也会不定期回访,了解老人病情的最新情况,询问是否有新的困难需要解决。
70岁的潘老伯,由于家里原来使用的液化气站点迁走无法换气,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便来到村里养老顾问点寻求帮助。陈丽华立即咨询相关部门是否可以变更站点,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协助潘老伯选择合适站点,并完成变更。在后续的交谈中,她还了解到潘老伯符合液化气免费配送卡申请条件,便向他介绍起相关政策。潘老伯听完欣喜地表示要申请此项服务,顺便解决了每年统一申请液化气免费配送……
陈丽华只是上海众多养老顾问的一个缩影,他们针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各类因素进行养老服务整体规划,推荐最优化的方案,有效打破了养老服务资源的“信息壁垒”,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咨询服务和选择空间,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上海在贯彻《条例》相关要求的努力下,养老顾问点已实现街镇全覆盖,并向居村延伸,全市共有6723处养老顾问点、9234名养老顾问员,2021年共提供34万余人次有温度的服务。不仅如此,上海还持续完善线上养老政务服务功能,市民政局推出“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一键查询”,去年首次将“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纳入实事项目,完成数超过198万人次。今年1月起,上海还开发了养老床位轮候申请和服务系统,已在全市试点,以加强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利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