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有一个!”吉祥物商品受到争抢》《从领奖台到观众看台,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无处不在》……英国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外媒近日不约而同报道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走红。“冰墩墩”不仅在国内引爆购买热潮,导致“一墩难求”,也打动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心,成为海外朋友关注冬奥、感知中国的最新纽带。
“冰墩墩”何以“征服”世界?“‘冰墩墩’可爱幽默,充满了正能量”“‘冰墩墩’看起来就像一只大熊猫刚刚在雪地里打过滚,看起来十分有趣”……包括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杜比等海内外人士如此表示。
“冰墩墩”走红的背后
“冰墩墩”的设计将憨态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的特点。它将活泼与敦厚融为一体,令人感受到纯洁和力量,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拥抱创新和未来等时代价值。“冰墩墩”身上展现的美好品质,引起了中外共通的情感共鸣。
“冰墩墩”以体现中国美学的造型设计赢得人心,展现的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是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整个北京冬奥会在诸多场合展现出的中国文化风采,都给海内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开幕式上诗画交融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充满中国美学意趣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场景,到冬奥会会徽、奖牌、场馆等系列设计,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拥抱时代的创新精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雅致与亲和,在润物无声中呈现在世界面前。
“冰墩墩”走红的背后,是一个给世界带来信心和鼓舞的中国。在疫情挑战下,中国如期献上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选手们得以尽情绽放运动风采,各国体育迷们可以尽情分享观赛欢乐。在疫情的阴霾下,这样的欢乐已经久违。“冰墩墩”走红的背后,是一个促进世界和谐与团结的中国。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为冬奥志愿者们的热心而感动落泪,很多运动员说“非常享受和感谢在中国遇到的一切”。无论是举办北京冬奥会,还是携手各方抗疫,中国始终如一推动世界各国合作发展,始终致力于共同进步。
“冰墩墩”何以征服世界?
这阵子,在冬奥闭环里,冬奥特许商店门前总是排起长龙,全球各地人士竞相购买冬奥吉祥物等特许商品。而在冬奥闭环外,冬奥特许商店排队的中国顾客也是一眼望不到头。在北京王府井的冬奥会特许商店,为了买到“冰墩墩”,不少顾客在寒风中排队数小时。
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少运动员、记者和冬奥会官员的心都被“冰墩墩”俘获,纷纷自愿“带货”。日本记者甚至改名“义墩墩”为“冰墩墩”代言。
“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说,“冰墩墩”受到大家的欢迎,不是带着一帮人漫无目的的头脑风暴,而是一定要有理论和策略性的思考。“冰墩墩”穿上冰壳,脸上有冰丝带,大家都觉得很好看,其实形式美感背后有基本规律,其中重要的规律就是“对比统一”。
“硬与软,透明与不透明,黑与白,冰丝带五环颜色的色彩对比,都实现了视觉审美层面的对比统一,但同时又做到了一举两得,做成衍生品也会带来不一样的触觉体验。”曹雪说。
“冰墩墩”和历届奥运会吉祥物不一样,不是单一材质、单一触觉体验,坚硬的冰壳包裹着一个毛绒的熊猫,用曹雪的话来说——冰壳之下有一分“暖和软”,“人们在寒风中等待就是为了最后手中能捧上一份温暖”。
好卖才是硬道理
曹雪认为,“冰墩墩”的走俏,无疑是一个产品在商业上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对其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表达也非常重要。曹雪认为,吉祥物设计的起始点是文化性和艺术性,但只有商业上取得成功,才能将这两者表达和体现出来。
“熊猫是文化元素本身,怎么样把它变成让人喜爱的熊猫就是好故事的开始,终极的表现就是商业性。好卖是硬道理,如果这个吉祥物不可爱,我们就会陷入自说自话和自娱自乐。”曹雪说。
其实,“冰墩墩”的热销,也可以看做“国潮”崛起的又一个生动样本。曹雪认为,“国潮”不是中国元素的简单拼贴,而是要把中国的历史文化融入设计的DNA,才能生长出真正的“国潮”。
“从国画、京剧这些国粹开始,我们看世界和进行表达是不一样的,不能表面化地把中国文化理解成中国元素,曾经有人说是不是要给‘冰墩墩’加上长城、华表这样的元素。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就太单一了。视觉传达是‘传而有达’,你表达了,别人没有接受不叫传达。很多所谓‘国潮’只是把中国传统元素随便贴在产品上,其实做‘国潮’要真正地读懂中国,‘向过去要未来’。”曹雪说。
曹雪认为,设计是最为直观的讲故事方式,“冰墩墩”借助奥林匹克的平台讲出了中国故事,其实不管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工业设计,都可以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设计这门通用语言,会让世界更加读懂中国。
可爱的“冰墩墩”,是可爱中国的一个缩影。通过冬奥会,世界各国愈发感受到一个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的中国,一个自立自强同时又热情拥抱世界的中国,一个更加坚定自信、从容大气的中国。衷心希望,以冬奥会为契机,更多的外国朋友走进中国,感知真实中国,增进彼此了解,携手迈向未来。(来源:新华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