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爱生回归驿站——

回归路上的临时停靠站

本文字数:4390

石新种植的草莓

□法治报记者  徐荔

现在正是草莓季,形似“鸡心”,叶绿果红,草莓凭借着高颜值、好口感受到大家的喜爱。而对石新(化名)来说,草莓带给他的不只是好看、好吃的感受,还有好的开始……

2月11日,当石新在爱生回归驿站卖出第一批草莓,收到980元货款时,他对新生活的规划又明晰、坚定了一些。

像呵护孩子一样照顾草莓

上午9点、下午4点各一次整叶修枝、疏花疏蕾,棚内白天温度保持在26℃左右,通风换气调节棚内的湿度,及时采摘成熟的草莓……这是石新近一个月每天要做的事,听上去机械重复,操作起来也不轻松。哪怕是采草莓这般连孩童都能做的“容易事”,石新也必须仔细注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力度轻巧,不能挤压到其他的果子。看到长得漂亮的草莓,石新还会拍照留念。用“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草莓”形容他也不算夸张。因为对石新来说,这一棚草莓有特别的意义,是责任,是机会,也是起点。

石新负责的这个约600平方米的草莓大棚属于上海绿升果蔬专业合作社(下简称绿升合作社),他作为学员,在此学习草莓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到今天,石新“入学”堪堪满一个月。合作社怎么成了“学校”?这其中的渊源还得从石新与社会脱节的7年说起。

在2021年12月16日以前,石新身上穿的还是“铁窗服”,在离绿升合作社不远的上海市青浦监狱服刑。入狱那年,他25岁。

石新的老家在一个相对贫困的小城市,父辈们都靠着务农为生,他小时候也帮着家人干过一些农活。在石新的印象里,家里人种的东西不多,都是些粮食,卖不了多少钱。

后来,石新在老家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父母老了,孩子还小,年富力强的石新想出去找找赚钱的机会,于是他来到了传说中工作机会很多的大城市——上海。可惜,石新没有一技之长,想找收入高的工作几乎不可能。而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石新认识了几个和他一样想“赚大钱”的朋友。

朋友们告诉石新,靠技术赚大钱难度太大、时间太久,还不如胆子大一点,赚“快钱”。一心想着挣钱的石新就这样被朋友们鼓动,把“遵纪守法”四个字抛到脑后,参与了他们赚“快钱”的计划与行动。

钱来得快,惩罚来得也快。石新没能赚到钱回去缓解家庭困难,反而因盗窃赔上了7年自由,让家人们雪上加霜。

“学期”要结束了该怎么办?

在监狱服刑的那几年是石新学习和反思最多的时间段,在认罪悔罪,服从管理的同时,石新在民警的引导下学习法律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文化知识……2019年,石新还学起了现代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

2019年,青浦监狱在全国监狱系统率先引入现代农业创业园项目,推动“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落实落地,为服刑人员提供了一个集劳动、矫正、培训、就业指导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改造平台。青浦监狱成立的“爱生现代农业创业园”(下简称农创园)致力于通过现代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系统教育培训,以及贯穿技术知识教育的法律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疏导与价值观矫治,将服刑人员矫治、改造、培养成为遵法守法、三观端正并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农业专业人才,以使服刑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那一年,石新通过监狱公开信息获悉有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机会后便“蠢蠢欲动”。

“以前在老家只种过小麦之类的农作物,没想过种地也可以靠技术。”石新记得自己当时就农创园产生了兴趣,“队长一直教育我们要把刑期变作学期,不要浪费时间,所以看到这个信息后,我就决定报名学习了。”

石新的服刑表现、年龄以及曾有过的务农经历都符合项目条件,因此监狱批准了他的申请。

有专业老师指导教授农艺知识,有理论考核考试,还有在农创园里的实践操作……一年多的时间里,石新学了不少农学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也在农创园里尝试过平菇、黄瓜等作物的种植。与之前简单的务农经历相比,石新打开了这个领域新的大门。

不过,监狱的主要功能毕竟不是教授农业知识,学习时间、实践场地都有所限制,石新总觉得自己的理论知识还不能和实际操作很好地结合,未来能否顺利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他心里也没有底。

2021年下半年开始,石新的忐忑越发明显,因为他的刑期即将结束。

和很多临释人员一样,石新心情复杂。一方面,为终于能重获自由而高兴,另一方面却为该如何适应社会,未来该怎么生活而迷茫无措。

“很多刑满释放人员无法适应社会,尤其是一些服刑时间较长的人,他们在走出监狱大门那天突然从‘监狱人’变成‘社会人’,身心都无法适应。”青浦监狱教育科副科长陈天山介绍,“有的刑释人员可能连公交车都不会乘,更别提使用智能手机等等了。他们和生活脱节太久了。”

这些也都是石新担心的事。尽管家里人一直关心石新的情况,每次亲情电话中,家人都尽可能地描述着最新发生的事,努力让石新跟上“节奏”,可石新还是不可避免地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紧张。

“爱生回归驿站”的第一个学员

“出来就回来吧,你在外面,我们也不放心。”最初,家人们希望石新刑满释放后就回家安分地待着。分离7年的时间,已经让家人承受太多,他们不想再经历这种痛苦了。石新自己也很矛盾,回家能干什么呢?难道靠家人养着吗?

这时,监狱民警给石新带来一个消息:作为“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的深化和延伸,青浦监狱与绿升合作社合作共建了爱生回归驿站。驿站设立在绿升合作社内,致力于为刑释人员提供适应性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顺利回归社会、成功融入社会、立志服务社会。而石新有机会成为驿站的第一名学员。

石新对绿升合作社并不陌生,在农创园学习实践时他就知道有的老师就来自绿升合作社,农创园的部分种植区域也是由绿升合作社提供的。听了民警对驿站的介绍后,石新有些不敢相信,“我可以在那里跟老师学农业技术?还是从种植到经营销售全过程的?”

得到民警的肯定回答后,石新心动了,但他没有马上答应,因为他的家人不放心,“这个事靠谱吗?是不是摆摆样子给企业做宣传,到时候拍完照就不管你了?”

面对石新和他家人的顾虑,监狱民警和绿升合作社给予了充分的耐心。石新刑满释放后先回到原籍办理相关手续,同时和阔别已久的父母、妻儿相聚。但他也没有忘记和监狱民警的约定。

2022年1月20日,石新和妻子一起回到了上海。那是他与民警约好一同去驿站的日子。石新和妻子一肚子的疑问在这次见面中一一得到了解答,驿站不仅提供住宿等基本生活保障,还将为驿站学员提供回归指引、就业帮扶、创业指导和发展择业的机会。

看着驿站详细的管理运行制度,感受到监狱和绿升合作社希望石新走向人生新途的真挚,石新的家人放心了。石新提交申请,与驿站签约,正式成为爱生回归驿站的第一名学员,他有至少一年的时间在驿站“充电”。学习大棚草莓种植技术,就是石新的第一项“功课”。

“五大辅导”助力回归路

石新的“草莓课”老师是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山东汉子张师傅。张师傅承包了绿升合作社的几个大棚,种草莓很是专业。在听闻绿升合作社即将与监狱合作共建驿站,希望他担任学员的技能培训辅导员时,张师傅爽快地同意了,还在石新尚未到驿站报到时就帮他精心打理草莓苗。

石新开始学习大棚草莓种植技术后,张师傅也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这个花这样疏可以吗?”“这个芽要保留吗?”……张师傅很忙,石新无法当面请教时就会用妻子给他的手机,通过微信在“辅导员群”提问,有时也会分享成果。张师傅则有问必答,还会和其他辅导员一样,给石新的好成绩“点赞”。

除了张师傅这位技能培训辅导员,石新还有四位辅导员:思政教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法治教育辅导员、就业帮扶辅导员。

据介绍,这就是驿站的“五大辅导”模式,其中,思政教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法治教育辅导员由青浦监狱指派,技能培训辅导员、就业帮扶辅导员由绿升合作社指派。通过对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培训、农业技能实训、销售技能实训、经营管理实训等解决刑释人员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心理适应、就业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矛盾,帮助刑释人员加速融入社会的进程,努力提高立足社会的能力,打通刑释回归“最后一公里”。

“父母年纪大了,孩子要上学,家里负担挺重的,我应该担起这个责任。如果只看收入,其实我可以去做其他工作,但驿站给我的不只是一个岗位、一份收入,而是一技之长,让我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和选择。驿站教会了我把眼光放长远。”低头走路、抬头望天,石新要适应的还很多,“先踏踏实实学技术,如果有可能,我不止要靠这门技术养家,我还想把技术带回家乡,让家乡的人都学会。”

如无意外,从现在一直到5月,石新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草莓结果期的田间管理和销售技能等。8月则能实践操作草莓苗的定植以及结果前的田间管理。这番下来,才算是真正学习了大棚草莓种植的全过程。能否种出品相、口感、产量均优质的草莓,甚至其他更多农作物,对石新来说,挑战才刚开始。就如同他的回归之路,刚刚启航。

故事之外

“监狱工作不仅是把服刑人员改造成守法公民,对社会也有着警示的意义、守护的职责。”青浦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谢忠明介绍,这些年青浦监狱一直主动向前、向后延伸工作。尤其是从2019年至今,青浦监狱“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蓬勃发展,除农创园项目外,服装设计、美术工坊等项目接续开花结果,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实现就业、立业、创业提供了强劲助力。在此之外,青浦监狱不断思考,如何将这一项目延伸到大墙之外?

作为“产学业”一体化矫正项目的深化和延伸,2021年,青浦监狱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建,全面推动爱生回归驿站创建工作,更好地贴近社会就业形势、拓宽服刑人员回归路径,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助力平安建设。

绿升合作社就是这样一家愿意与青浦监狱合力融入社会平安建设的企业。

绿升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建成介绍,2019年绿升合作社与青浦监狱合作之初,有员工表示不理解,在他们印象里,监狱里的犯人都是“青面獠牙”的。  “但这都是刻板印象,还是有不少服刑人员经过改造后真心悔改,不愿走老路的,就像石新。”李建成认为,青浦监狱的“产学业”一体化项目,以及驿站的成立就是给希望重新生活的人一个机会。一直以来热心公益的绿升合作社也愿意通过“授人以渔”帮助回头的“浪子”。

“对企业来说,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对员工也是一种正面激励,可以提升他们对企业的认可度、信任度。另一方面,能帮一个人稳定生活,减少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对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社会平安,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李建成说。

“从回归社会到融入社会,刑释人员还有一段路要走。”在青浦监狱副监狱长徐纪兵看来,这段路要走好并不容易。建立驿站就是希望能“摆渡”刑释人员,巩固提升狱内改造成果,走稳“回归路”,不再走“回头路”。

而除了设置在绿升合作社内的驿站外,青浦监狱还计划与服装、家装、玉雕等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合作共建回归驿站。

“监狱不是孤岛,我们主动向外,也希望有更多热心人士、企业可以积极响应。”徐纪兵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回归路上的临时停靠站 2022-02-18 2 2022年02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