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我妈妈到了吗?”今年1月19日,在长宁区“禁毒妈妈工作室” (下简称工作室)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的现场,小吕寻找着自己的“妈妈”。不过,这位“妈妈”与小吕没有血缘关系,相识也不过3年多,可在小吕看来, “妈妈”真的把他当儿子,在他最低谷的时候, “妈妈”无条件地温暖、帮助他,让他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这位“妈妈”正是工作室的成员之一。
10年来,工作室的多位“妈妈”与15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结对帮教,秉持着“真情关心、实际帮助”的服务理念,用爱唤醒“孩子”,照亮他们的归途。
“儿子”不想让“妈妈”再失望
小吕是2018年认识“妈妈”的。“80后”的小吕曾是一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员,在国外参加过比赛,后因伤退役。回国后,在朋友的“力荐”下沾染毒品,从此改变人生。
“人家知道你吸过毒,眼光都是不一样的。”身材高大的小吕告诉记者,被责令社区戒毒后,他也下了戒毒康复的决心,想要回归正常生活,可一切并不容易, “那种不信任,甚至看不起的眼神很伤人,一度让我觉得人生没希望了。”
在最低谷的时候,小吕经介绍得知了禁毒妈妈工作室。
工作室主任龚美菊了解小吕的情况后,安排王妈妈与他结对,并签订了一对一帮教协议。
“说实话,当时我就是抱着试试看、可有可无的态度。听说要参加什么活动, ‘妈妈’要对我开展工作,我觉得都是摆摆样子的,反正我也闲着没事,就混混吧。”小吕没想到,后来的一切都和他想象的大为不同。
几乎已经习惯被“教育”的小吕在每一次活动中,得到的都是“妈妈”们的关心和温暖,没有人用“大道理”说教他,没有嫌弃只有惋惜,无论是心理辅导、戒毒康复指导,还是小组活动,老师们的专业、 “妈妈”们从实际出发的询问、出谋划策都在改变小吕的认识。与小吕结对的王妈妈则几乎每天都会与他联系,早安、晚安,鼓励、分享,甚至与小吕的家人也成了好友……
小吕与王妈妈家住得挺近,后来他们还经常相约饭后散步,拉拉家常、谈谈趣事。
不久,小吕生了一场病。王妈妈始终关心着他,工作室的妈妈们也牵挂着他。让小吕印象深刻的是妈妈们多次的关心和看望,龚妈妈和华妈妈还不顾腿脚不便、年事已高,爬楼梯上5楼到家里看望他,让他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她们的真心,不是摆样子。
“妈妈”们的接纳与关爱一点点改变着小吕, “当别人对你有所期待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还是有价值的,会慢慢找回自信,况且工作室也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小吕从“混混活动”到积极参加,认真完成每一次活动任务,写心得、发言,后来加入同伴辅导员队伍,他的状态和表现越来越好。
最近,小吕还在自学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知识,如果有可能他也想从事相关工作,帮助更多的人。
“我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那段时间里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不动声色背后隐藏了多少悲伤和软弱。曾经我们的世界是一汪苦海,当我熬过了所有的苦,我发现当时咽下的眼泪,早已化成了一身铠甲。”小吕感谢“妈妈”们没有放弃他,改变了他的认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感恩,请妈妈们放心,儿子不会再让你们失望。”
10年实践,更规范、更全面
小吕的故事不是特例,也不是偶然。从最初不到10个人的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禁毒妈妈义工服务队”,到2011年注册为“长宁区禁毒妈妈工作室”,纳入民非组织。工作室的这种帮教模式把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化解在了最基层的社区,在最基层的社区邻里层面建构起了一个社会支持网络。
经过10年的实践,工作室从最初8个禁毒妈妈,发展到41名;从服务一个街道扩大到九个街道一个镇。通过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共同将禁毒妈妈禁毒志愿服务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
据介绍,工作室的戒毒志愿帮教服务的方式不断发展创新,从最初的盯紧、看牢,逐步介入专业的技巧与方法,先后推出家庭互助会、 “所社衔接”、禁毒妈妈沙龙、同伴教育活动、心灵驿站、金岸摆渡人等服务品牌。
近年来,工作室探索“所社衔接、双向延伸、资源共享”的戒毒康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关口前移、提前介入,预先签订帮扶协议的方式搭建“无缝衔接”的服务平台,有效提升戒毒教育的针对性、多面性、有效性。
工作室还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挖掘“孩子们”自身的优势、资源、能力等,开展同伴教育,进行榜样示范,让他们成为社会治安共建的力量。
在为“孩子”进行系统心理辅导、科学戒毒指导、就业推介等服务的同时,工作室也将他们的家人纳入“大家庭”,进行以家庭为本的服务,缓解家人们的紧张焦虑情绪,教他们相关戒毒康复知识及帮教技巧。
此外,工作室还高度注重凝聚社会力量,通过整合相关部门、街道、其他机构的资源,与专家禁毒社工、星级同伴禁毒志愿者、爱心企业家、家属建立帮教“共同体”,合力同心地开展工作。
10年来,工作室共结对帮教了150余名戒毒康复人员,其中三年戒断康复51人;创建就业基地3处,安置就业171人次;进所帮教100余名戒毒人员;8位禁毒妈妈荣获“优秀禁毒志愿者”称号;5名康复同伴被评为“星级同伴禁毒志愿者”;禁毒宣传、戒毒帮教、业务培训、同伴教育、公益服务等活动458场次。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多次获评“上海市禁毒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上海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工作室的负责人龚美菊被评为首届长三角“禁毒先锋”。
帮一个孩子,救一个家
“帮助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这是禁毒妈妈们开展工作的初心,也是禁毒妈妈张金兰觉得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曾经是居委干部的张妈妈年近六十了,从2017年加入工作室以来,稳定地与“孩子”阿路保持着一对一帮教结对。
阿路只比张妈妈小10岁,2017年初见张妈妈时,明显有着不信任的态度。当时,张妈妈想的便是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里。
“一开始加入工作室,我也有些陌生,不知从何做起。但工作室会对我们这些‘新妈妈’开展培训,其他妈妈也会交流工作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张妈妈迅速进入角色,也开始了对阿路的帮教。
多谈多说多关心,是张妈妈打开阿路心门的“钥匙”。终于到了2018年元旦前夕,一直对张妈妈说自己“还好、还可以”的阿路说出了烦心事。原来当时阿路自己身体不适,父亲也突然病发需要人照顾,阿路身心俱疲。
张妈妈一边安慰着阿路,一边与工作室、阿路所在居委联系,商量能否通过多方关心,缓解阿路的困境。
当张妈妈和居委工作人员上门看望阿路,送上那一份关心和慰问金的时候,张妈妈明显看到阿路脸上的惊讶、动容的神情。自那之后,张妈妈和阿路的距离近了不少,每次通话的时间也长了不少。
然而,张妈妈还没开心多久,阿路的母亲突然联系她。电话那头,阿路的母亲用非常焦虑的口气说: “张妈妈,不好了,阿路跟他父亲闹翻了。”
事情的起因是阿路想养一条狗,但他的父亲坚决反对, “自己都养不活,还要养狗,不行”。
“不要急,我来想办法。”张妈妈安慰阿路的妈妈。
放下电话,张妈妈就向工作室汇报了此事,“当时我们一致认为这件事有两面性,养宠物或许会增加经济压力,但也可以培养阿路的责任心,给他感悟父母不易的机会。”
张妈妈很快将自己的想法与阿路的父亲做了沟通,说明支持阿路养狗的想法,并且和阿路约法三章,养狗的所有责任由阿路一人承担,不能影响家人的生活。经过张妈妈的劝解,阿路的父亲终于同意“试试看”。
自从阿路养狗后,就像换了一个人,每天清晨准时起床遛狗,不再像从前那样睡到午后,狗狗有点小毛小病,他就急得团团转,求医、照顾,忙得不亦乐乎。张妈妈每次和他交流,他都三句不离爱犬。
慢慢地,张妈妈发现阿路把这种责任心也用在了生活中。父母身体不好,他会陪伴他们去医院,外出也会给父母带爱吃的食物。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阿路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也一般,可对阿路来说意义匪浅。
阿路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妈妈,“他跟我说,张妈妈我找到工作了,我现在也是一个有事干的人了,开始被社会接纳了,不会再孤独地在家整天不知干啥好了。”
阿路工作后依然和张妈妈保持着联系,还会主动分享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事。面对父母,阿路会主动上交部分收入,以此减轻家庭负担,但却不知该怎么沟通。
父母对阿路的变化也是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却不会用言语表达。此时,张妈妈就会及时帮他们搭“桥梁”,让这一家人的爱与关心能顺利传递。
2020年,阿路特地亲手做了一面锦旗送给工作室, “谢谢‘妈妈’们让我原本灰死的心开始复苏,是你们让我重新感受到温暖,看见阳光,看到希望。”
阿路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让张妈妈欣慰,“要尊重、理解‘孩子’,用母亲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这样或许才能帮他们更好地康复、回归。”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