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022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代表委员聚焦数字化转型建言献策:

让电子证照“畅行无阻”

本文字数:3508

全国人大代表陈靖

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

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胡蝶飞

今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

在全国两会期间,数字经济是绕不开的议题。“元宇宙”概念受到追捧,背后带来怎样的风险,又该如何应对,防范新型数字经济风险?电子证照尚未形成国家标准,如何才能让电子证照真正在全国“畅行无阻”,让数字“跑路”落到实处?如何推动数字人民币加速落地,让数字人民币“飞入寻常百姓家”?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陈靖代表:

电子证照如何“一照走全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靖深有感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就带来了一份有关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代表建议。

陈靖代表注意到,随着上海“一网通办”改革的深入,推行电子证照成为了实现全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支持下,上海会同苏、浙、皖大力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和电子证照互认共享,现已经实现了企业营业执照、出生证、结婚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的互通互认、跨省调取、扫码亮证等基本功能。国家层面,部分国家部委也正逐步推进本行业领域电子证照的应用。

可陈靖代表还是敏锐地捕捉到目前电子证照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部分高频电子证照尚未形成国家标准,“各地区在实际操作中做法不一,有的地区未采用标准版式文档格式、有的地区未使用数字签名等必要技术手段,使得部分省市签发的电子证照在本地区以外的使用效力受到影响,阻碍了电子证照跨地区互认应用。”陈靖代表说。

其次,跨地区应用条块关系尚未理清。以电子驾驶证为例,各地因为技术标准、应用模式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同,用户还需下载单独APP,且仅能用于全国公安系统查验,对于线下办理其他政务服务事项尚无法支持,形成“证照孤岛”,人民群众办不同事要下载不同的APP。

那么如何才能让电子证照真正在全国“畅行无阻”,让数字“跑路”落到实处呢?在陈靖代表看来,还必须加强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顶层设计。他建议相关国家部委依托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制定身份证、驾驶证等高频电子证照的国家标准,打造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共享的电子证照应用。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开放电子身份证、驾驶证等高频电子证照系统权限。”陈靖代表建议,通过赋能各地区将电子驾驶证应用能力与本地区电子证照库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整体政府服务”。

陈靖代表还进一步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开展电子身份证、驾驶证等高频电子证照跨省互认共享探索、试点,率先形成相关证照标准、技术规范、应用模式,努力实现“一网通·一卡通·一码通”和免证照长三角。

谈剑锋委员:

加强“元宇宙”市场监管

防范新型数字经济风险

身为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信息安全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一直持续关注数字化问题。从人脸识别数据安全,到数字化转型,近年来,他每年的提案几乎都与之相关。今年两会上,谈剑锋再次聚焦“元宇宙”热点问题递交提案。

去年起,“元宇宙”概念逐渐受到追捧,作为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重要新兴产业,“元宇宙”将重塑数字经济体系,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但在喧嚣背后,也有许多以“元宇宙”为噱头的市场乱象滋生,同时带来新的风险。对此,我们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监管?

“应对元宇宙市场乱象,应提前布局元宇宙行业监管、技术研发和舆情引导。”谈剑锋委员说。

在谈剑锋委员看来,数字经济要深化发展,必须要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要谨防资本利用国家发展规划和热点概念,让国民误解国家产业政策,误导地方产业规划的落实,产生新型数字经济监管风险,出现新的虚拟经济泡沫。

“我们发展数字经济是有底气的,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个别人钻政策红利‘空子’、割投资者‘韭菜’。”谈剑锋委员认为,要在坚持底线和红线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加紧制定相应准则和规则,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原创性、引领性创新领域,也要突破现有约束,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包容度。还要注重用技术打造国家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好数据安全防护,切实有效防范各类技术、市场、业务等风险叠加。

谈剑锋委员调研发现,虽然目前“元宇宙”社区运营者仍然宣称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会,但其实治理、交易等规则都由企业巨头把控和引导。为此,他建议,提前研究政策,布局行业监管。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对以“元宇宙”概念运营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网络交易的企业,依据《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  《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法律规范要求进行监管。

谈剑锋委员同时建议,跟踪研究“元宇宙”概念中产生的新模式、新机制,根据需要提前研究制定监管法律和规范。如制定备案登记制度、运营交易模式监管制度,提前防范系统风险。

谈剑锋委员认为,技术层是“元宇宙”的领先场景,是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角逐的关键领域。抢抓“元宇宙”产业发展机遇、前瞻性布局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应用场景,是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一个重要方向。因此,谈剑锋呼吁系统布局“元宇宙”核心技术,特别是在元宇宙产业的基础领域,如芯片、系统、工具等。

“目前,资本市场对元宇宙的过热投入,以及社交媒体如火如荼的宣传,容易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或不良影响。”谈剑锋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

不久前,中国银保监会已经作出《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我们应该避免出现利用‘元宇宙’社区进行社会舆情引导,冲击金融、经济模式等情况,倡导理性看待元宇宙概念股的疯涨,平衡市场发展、社会治理和基本价值观引导,防范负面引导效应。”谈剑锋委员说。

邵志清代表:

让数字人民币

“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金融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代表,数字人民币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中,使用场景正由衣食住行延伸至生活百态。但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相比,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分发和流通还是显得不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就扩大分发流通范围和应用场景,推动数字人民币加速落地,提出了代表建议。

邵志清代表表示,数据显示,从2021年6月30日至2021年10月22日,累计开通的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从2087万个增加到1.4亿余个;累计交易从2021年6月30日的7075万余笔、345亿余元扩大到1.5亿余笔、620余亿元。数字人民币APP也已上架各个安卓应用商店和苹果应用商店。

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在银行分发端和公众流通端领域尚需继续完善,目前还存在分发流通渠道偏少、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等问题。

在邵志清代表看来,数字人民币应用主要涉及3个层面:第一是顶层加密端,这部分由央行主导,涉及数字货币的安全算法及存储,不同于微信、支付宝、银联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产品,数字人民币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定数字货币。第二是银行分发端,即各家商业银行核心系统(CPS)改造。这次上架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中,支持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网商银行(支付宝)和微众银行(微信支付)等9家金融机构添加数字人民币钱包,大型商业银行居多,大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等还没有覆盖。第三是公众流通端,涉及面最广,建设周期最长,而这也是难度较大的一块。邵志清代表指出,线上目前主流的APP接入了数字人民币,但用户体验有待改进完善,必须要通过数字人民币申请子钱包与相关APP绑定后,才能在对应APP上进行支付,否则在支付时不会显示数字人民币选项。而线下则涉及POS终端、二维码、ATM、智能穿戴等硬件设备改造。“POS机具与ATM机具的改造难度较大,成本很高。”邵志清代表说。

为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他从银行分发、公众流通与应用领域3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银行分发端,邵志清代表建议,加快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CPS改造进度,至少满足当前主流18家银行的绑定需求。针对数字人民币目前仅支持借记卡绑定功能,适时加入信用卡钱包绑定功能。

在公众流通端,邵志清代表建议在所有APP支付环节直接增加数字人民币支付选项,改进提高APP便利化程度,不断增加用户粘性。

在应用领域,邵志清代表建议加快改造进度,开设数字人民币银行账户,推出数字人民币存款、取款、贷款业务,推进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间的交互,试点在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商场购物、餐饮、外汇兑换、跨境支付等领域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使数字人民币的全面应用加速落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2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A02让电子证照“畅行无阻” 2022-03-07 2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