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洋
上海话,俗称沪语,是一种吴语方言。细细想来,我来到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快六年了;然而,真正开始听到并了解上海话,还是在我来到一中院工作以后。在校读书期间,老师与同学们都来自全国各地,无论是上课还是平时的交流都使用普通话,因此我对上海话没有直观的感受。工作后,不论是在法庭里,接待窗口,还是会议室、办公室里,都能随时随地听到普通话与上海话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切换,但因为不熟悉,听了只感觉云里雾里。
好在,办公室里的几位法官老师都是上海人。在办公室里,老师们讨论案件,日常对话,交流都会用到上海话,在语言环境的沉浸中我开始有意识地记忆一些常用词的发音。一个月:一个号头,上午:上半天,时候:辰光,很:噶,怎么:哪能。这些最常见、最基础的词汇包括我在内的办公室小伙伴们都能听得懂。待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观看一些娱乐类的沪语节目视频,配合字幕不但能看懂而且还非常有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姚慕双、周柏春的独角戏《学英文》以及B站上逐渐出现的各种上海本地搞笑视频博主拍的视频。观看这些节目让我在娱乐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了上海的风土人情与习俗文化,并体会到了语言中常用的一些俗语、句式。
在办公室里,工作之余的一大乐趣就是总结上海话里的一些谚语俗语以及发音规律。“大”字,发言有du和da,在不同词语中使用不同的发音;“人”的发音有nin,例如人家,而人民广场的发音又不相同。对于颜色,我们发现上海话里有一系列AAB形式的叠词,例如血血红,蜡蜡黄,碧碧绿,雪雪白等。此外,吃生活、轧闹忙、吃圆台面、鲜格格、轧苗头等等俗语更是让人觉得上海话生动传神。
当上海话听力逐渐过关以后,开口说则成为难度更大的事情。一口洋泾浜上海话,不但引人发笑,对于初学者而言说出口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现在,我还只会在办公室里小心翼翼地蹦出几个上海话词汇,有时被老师们夸赞发音标准就能开心半天。我想,学习上海话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从心里喜爱这门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包容大气的城市,她自己的语言也值得被人们重视与运用。这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传承,更是上海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