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普法、二次元、剧情……这些关键词和检察英模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
《“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将检察英模的真实办案故事以动漫形式进行创意化表达,融合“纪实+普法+二次元+剧情”元素于一体,力求呈现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创新普法纪实内容,创新英模宣传方式,弘扬英模精神,推动形成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风尚。
《“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
类型: 动画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首播: 2022-02-26
季数: 1
集数: 5
单集片长: 6-8分钟
剧情简介:
《“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媒体与快手真实生活频道联合打造,快手用户“天才职业故事”制作的普法纪实系列动画短片。该片于2月26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快手号正式首发上线。该系列动画短片共5集,每集6至8分钟,将检察机关办理的真实案件与“二次元”元素有机结合,以5位全国检察英模为原型,以动漫形式创意再现重大社会案件发生场景,开启检察官视角沉浸式办案新体验。
“我想尽全力,把他们从深渊里拉回来……”《“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第一集正片长约6分钟,讲述了重庆大渡口区检察院的“莎姐”检察官梅玫帮助迷途少年“归航”的故事。
三年前,梅玫遇到了这个失手伤人后企图自杀抵罪的少年。在她的印象中,这个少年不爱说话,看起来并不是“耀武扬威”的。
“当时他只有15岁,这件案子我们跟了三年。”梅玫回忆道,走进他的内心、获得认可和信任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梅玫和少年聊起了他正在玩的手机游戏,这让他大吃一惊,原来检察官也玩游戏?后来梅玫跟少年所居住的九龙坡社区团委取得联系,请一位志愿者带着少年做志愿活动、社区工作。
经过梅玫一次次耐心沟通,少年的心扉渐渐被打开,心里话都愿意跟梅玫分享。梅玫请了心理咨询师介入,在咨询师给少年的亲属关系测量表中,少年将梅玫的名字写在了圆心位置。
如今,少年在一家咖啡馆工作。学做蛋糕、咖啡拉花……努力工作的少年在咖啡馆得到了认可。
“最后一次见面,他做了一杯咖啡给我。”想到这,梅玫笑了起来。
这个故事,只是梅玫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一个缩影。
2004年,梅玫带领团队创立“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让近200名涉罪未成年人走向新生;深入学校、社区宣讲500余场,受众10万余人;组织开发未成年人帮教维权信息平台,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创新实践基地。
梅玫等一行“未检人”正致力于推动办案专业化、社会化。
如何实现办案社会化?梅玫认为,其关键是建立社会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建立起包括各个群团组织、各个单位部门在内的各种合作机制和联系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为什么取名为“莎姐”?梅玫说,“莎”是一种学名叫做“香附子”的草,也是一味中药材,具有解毒功效,“莎姐”取其入药有“治病救人”之意,契合帮扶逆境中的未成年人的初衷。
除了“知心莎姐”梅玫帮助迷途少年“归返”的故事,《“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还讲述了“铿锵玫瑰”施净岚、公诉人徐贺、检察官王勇、好“安达”潘志荣的故事。
在主犯“零口供”、涉案软件数据被销毁的情况下,检察铿锵玫瑰施净岚如何应对复杂案情;
面对电影《扫黑风暴》原型之一、海南“土皇帝”黑老大黄鸿发,公诉人徐贺展开了讯问交锋;
当被告人当庭污蔑与翻供时,检察官王勇如何突破特大组织卖淫案;
牧民们的好“安达”潘志荣靠什么样的信念三次奔赴,为七旬老人追回“养命钱”……
《“重返”案发现场·人民的检察官》将真实案件与“二次元”元素结合,带观众沉浸式体验检察英模办案,创新普法宣传的形式,让法律知识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具温度、态度和深度。(综合整理自央广网、最高检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