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交友App,把我们家闹得鸡飞狗跳。”武汉市民刘女士说,家里老人看了网络广告下载了一款中老年社交App,结果被引诱充值五六千元。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老年人普遍用上了智能手机,但不少老年人欠缺网络安全知识,成为一些手机App流量“收割”的对象,乃至陷入各种网络套路中。
不少老年人在网上被骗
“我父亲不知道点了什么广告,无意间办理了一份保险,接下来每个月自动扣费并且没有通知。”谈起这件事,来自天津的程先生十分气愤——短短7个月,他父亲就被某网络保险平台莫名其妙地扣款1800多元。
程先生询问其父亲从何处投保时,年近七旬的老人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他通过网络搜索才发现,这个网络保险平台在出行App、购物弹窗等投放了很多广告,用“领红包”“首月1元”等噱头吸引众多用户点击。
记者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该网络保险平台迄今已有9000多条投诉,“老人在不明白的情况下被误导投保”等成为常见的投诉标题。
不少消费者感叹,现在网上各种小广告满天飞,老人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老人已经70多岁了,平时省吃俭用,一下被骗了2800多元,每天茶饭不思。”来自山西的李先生吐槽,自己的父亲在网上学习理财课,说是免费学习,几节课下来就在所谓“教授”的怂恿下买了价值2888元的“精品课”,结果发现课程内容都是“教授”从网上抄来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
随着老年网民快速增长,针对老年人的网络套路也逐渐增多。2021年9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7.25%的被访老年人有在网络中受骗的经历;其中,超四成老年人曾因保健品被骗,近四成老年人因免费领红包被骗。
天津市社会学会会长张宝义认为,老年人是互联网领域的“年轻人”,也是互联网领域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面对复杂的网络套路,往往难辨真伪,一旦放下戒备心理就容易上当受骗。
“围猎”老年人手段多多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互联网“老玩家”精心研究老年人的喜好和焦虑,熟练运用互联网套路,在老年网民面前挖下一道道“流量深坑”。
——专打老年人缺少陪伴的痛点,“陪聊”诱导付费充值。眼下,不少社交软件将目标人群转移到老年群体,老年人线上交友社区、婚恋相亲App层出不穷。这类App真的能帮助老年人找到幸福吗?
记者随机下载一款名叫“中老年生活”的App,注册后正要跟网友聊天,就弹出充值页面。原来,只有花费168元至368元不等的费用开通超级VIP,才能享受“无限畅聊”功能。记者随后下载了5款中老年相亲交友App,有的App里网友主动搭讪,索要虚拟“鲜花”等礼物;有的App甚至每发一条消息,都要收取“金币”。
一位年近六十的单身男性表示,本想在网上寻找另一半,但花费数万元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语音聊天按分钟计费,不送礼物人家也不搭理。”
——紧盯老年人“网络小白”的盲点,弹窗信息成套路入口。记者了解到,一些老人常常点击写有“内存不足”“病毒威胁”等信息的弹窗,然后手机就被稀里糊涂地安装了好几个手机管家、清理大师等各类App。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说,大部分老年用户的手机性能一般,有的是子女用过的旧手机,老人容易被这类弹窗欺骗。一些软件在安装后会偷偷收集用户信息,进行数据画像,给他们标注“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随后,各种劣质内容、欺骗套路的广告,就会定向往这类老人的手机上推送。
——瞄准老年人辨识能力差的弱点,吸引流量、快速变现。《有毒!这种食物千万不能乱吃》《丈夫出轨,离家多年未归》……这类文章充斥着一些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在短视频平台,中老年用户成为一些婆媳关系、养生保健内容的“自来水”。直播领域,一些老人深陷“情感直播”不能自拔。
陈旭辉表示,这些内容一边对老年人展开“洗脑”,一边通过打赏、带货、知识付费等方式变现。此前,在某个“患癌”家庭调解直播的结尾,主播话题一转卖起保健品,不少老年人被“剧情”感染,按捺不住消费的冲动。有养生类自媒体从业者坦言:“内容是抄来的,好赖要靠网友自己分辨。我要的只是粉丝和点击量,赚的是广告费和流量分成。”
为老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互联网,去年1月起,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一批大字体、大图标、界面简单、操作方便的App问世,大大满足了老年人的需要。
“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努力和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些互联网从业者试图把老年人引入另一个‘流量深坑’,这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陈旭辉认为,“有必要整合社会力量,引入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对各类软件展开常态化抽检、巡检,定期公布测评结果,对违法者予以曝光,倒逼企业遵纪守法。”
张宝义认为,平台、应用商店应该负起主体责任,重视用户反馈,及时下架有问题的App。有关部门也应坚持对违法广告、弹窗零容忍,建立一套快速响应机制,对发现的违法问题快速处置。
针对一些老年人网络安全知识不足的问题,北京奥肯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李传文建议,可利用老年受众较多的电视节目、电台广播等,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典型案例,提醒老年人不占小便宜,增强防范意识,一旦被骗及时投诉或报警。
张宝义说,年轻人也应给予家中老人更多陪伴,一方面通过陪伴给予老人关心和理解,起到预防作用;另一方面在陪伴中向老人传授更多手机使用技巧和防骗技能,提供更多安全守护。 (来源:新华社)
相关评论>>>
防骗清障,让老年人上网省心更安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用上了智能手机。部分手机程序开发商瞅准了机会,针对老年人不熟悉网络的特点,布设了一些网络陷阱。比如,在中老年社交App中设置多道收费关卡,花了钱也难和真人聊天;用“领红包”弹窗广告等噱头吸引关注,点击后竟自动办理保险,每月还“悄悄”扣费……种种欺诈手段,让老年人防不胜防。如何兼顾老年人上网体验和用网安全,引发社会关注。
长期以来,老年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传统媒体。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套路,老年人往往难辨真伪,容易上当受骗。他们注重身体健康,希望跟着专家学习养生之道,殊不知有些“专家”只在乎广告费和流量分成,讲的内容多是胡编乱造。他们渴望情感关怀,希望通过网络认识一些新朋友,殊不知有些交友平台的“朋友”,不送礼物就不搭理人。可以说,互联网的某些不良生态,已经超出很多老年人的既有认知。不仅要知道怎么上网,还得学会怎么避开网络深坑,正成为广大老年朋友的现实需求。
乐享数字生活,老年人不能掉队。统计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当“银发族”愿意踏出第一步,搭乘数字化快车,我们也应一路从旁协助,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数字社会。比如,针对老年人反映比较强烈的网络诈骗问题,就需要用好反诈防诈的法治利器,加大对诈骗分子、黑灰产人员、失信人员的打击和惩戒力度。与此同时,要多用典型案例进行引导,提醒老年人注意提防直播带货、平台交友等环境下可能存在的陷阱,进一步畅通他们的消费维权渠道。落实好这些实际举措,可以极大压缩网络诈骗施展空间,有效降低老年人的受骗可能。
不只是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随着老年人上网、用网的需求活力不断释放,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尽可能降低使用互联网的技术门槛,使得学习和使用智能设备的过程更为便利。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类App增加字体放大、语音播报等功能,还是网购平台简化搜索、选购、支付等操作流程,或是地图类应用设置超大图区、字号、按钮避免误点,都是很好的尝试。当老年人浏览新闻更轻松,线上购物更简单,找线路更省心,他们对于互联网的陌生感、对于数字鸿沟的畏惧感才有可能逐渐消除。而在整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必将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识别网络陷阱,进一步提高智能设备的使用效率。
客观地说,目前适合老年人的优质网络内容、服务老年人的优质网络产品并不多。而闲暇时间多,恰恰是老年群体的最显著特征。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谁愿意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针对他们的消费偏好和趋势,开发更安全、专业的网络产品和服务,谁就更有可能把握住发展先机,打开一片市场蓝海。我们常说,有温度才有满意度。对于那些操作更简易、服务更贴心、使用更安全的适老化产品,相信即便不做大面积宣传推广,靠着广大老年朋友的口碑传播推荐,假以时日也能在银发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人的肯定和青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管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老年人的声音需要格外关注、仔细倾听。帮助他们摆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窘境,既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也是这个社会应有的人道关怀。期待相关责任主体通力合作,全面消除老年人上网的各种烦恼和障碍。跟得上时代步伐,融得进数字社会,老年人的生活必定能够更加便捷、更加舒心。(来源:人民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