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少年成长纪录片《真实生长》播出,引发不少观众对素质教育、青春成长等话题的讨论。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学校的教学是怎样的?教育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发掘学生潜力的?沉浸在素质教育环境中的学生呈现了怎样的青春面貌?松弛、鼓励式的教育如何推动他们寻找自我,规划未来?《真实生长》呈现了完全不同于普通高中高压学习模式下的教学环境,让观众看到了另一种让人感到激动、羡慕的初高中学习、生活模式和氛围。
《真实生长》
导演:张琳
主要人物:周子其 李文婷 陈楚乔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2022-02-24
集数:4
单集片长:35分钟
内容简介:
2012年—2020年,纪录片《真实生长》的拍摄历经三位主人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的8年时间,拍摄了近1000小时的故事素材。成片共4集,每集35分钟,呈现出来的挣扎、冲突的戏剧氛围,人物的欢笑,沮丧,直至每一种表情,都是青春的肆意挥洒。
三位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主人公——非典型学霸、不走寻常路的文艺女生和默默努力一心向学但颇有主意的乖乖女,他们是如何一步步通过独立思考与判断,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平衡理想与现实、找到并实现自我价值的?青春真实,不止是长大。
《真实生长》以素质教育改革试点的北京十一学校里的3位学生为主角,从2012年至2020年跟踪记录他们关于学习、关于父母、关于师生关系、关于人生选择的真实生活。纪录片直面应试教育现状,引发“什么是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的思考。导演重点围绕三位学生进行拍摄,观众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度过肆意生长的青春年华的。
片中,三位孩子性格迥异,却都有着困扰:良好的人文环境中长大的“非典型学霸”周子其,学习成绩特别好,兴趣广泛,面对大学专业选择犹豫不决。他热爱历史,但父母希望他报考金融专业。周子其在高中学校里,是思维活跃、比较爱“挑刺”的学生,但他与同学、老师的思维碰撞、辩论研讨,呈现出一个高中生的学识与成熟的思考方式。
文艺女生陈楚乔多才多艺,度过了高中富有创造力的三年。对她而言,艺术创作和其所带来的金钱收益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宽松的学校环境激发她的才艺,她跟同学一起将漫画改编成影视剧作品,度过非常充实的高中生活。
来自小县城的李文婷,为了成绩终日埋头苦学,不喜欢社交活动,但她最终也摆脱了父亲“中庸才是一个女孩幸福的关键”的告诫,慢慢寻找自我。
纪录片通过很多学生日常生活事件,来呈现北京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环境如何激发青春学子的学习热情,如何探索成长之路。
有评价说,因为“双减”的大背景, 《真实生长》遇到了一个适合播出的窗口期。十一学校的校友林树心写道,“相比于让学生被最优质的教学条件包围、以最高效的方式向其传授知识,十一学校2008年后逐步启动的改革,更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正如《真实生长》所呈现的,在十一学校,学生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再由学校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持。在这套模式下,中学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制造‘标准化’的高考专家,而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选项之间走出‘个性化’的生长轨迹。”
《真实生长》的绝大部分镜头在2012年拍摄,相隔十年,片中已经有了很多时代感的元素。
《真实生长》的原本片名是《教育突围》,侧重对围绕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的事件记录,但第一次做完成片,导演把片子给否了。推翻的原因在于,导演认为无法在2016年就为这场改革找一个落点,比如要拿这三个孩子的高考成绩,来评判这场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吗?没有任何人可以这么讲。 《真实生长》找到的另一个表达方向是以“人”作为故事内核,展现教育给人带来了什么,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才有了观众对这部纪录片产生最大共鸣的基础。
对定位于“教育”和“成长”的《真实生长》来说,导演张琳刻意地没有以周子其、陈楚乔、李文婷的高考成绩和大学去向作为第四集的结尾,而选择落在王春易老师的送别感言和李亮老师的背影——人生很长,不应该以暂时的成就来为一个人“下结论”,“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这届孩子为老师带来的“反思和进步”,促使我们思考该为下一代人提供怎样的教育。(整理自《齐鲁晚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