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海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近3年来,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到了城市血液中,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奠基石。从立法支撑、制度供给到城市治理,无不闪耀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光辉。
开门立法听民声
市人大常委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人大行权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人民立法、立法造福人民。
上海在立法中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将城市更新、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区域管理、非机动车安全管理等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立法重点项目,让更多法治建设成果惠及人民。
同时,上海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将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妇女权益保障等列入立法计划,保证人民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通过公开征求立法计划、法规草案意见建议,建立健全与法治智库的合作机制,畅通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汇集智慧。
针对城市更新、数据条例等立法涉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复杂的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促进立法更好体现客观规律、反映人民诉求,实现最大公约数。
执法监督聚民心
市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中凝聚民心民智民力。老百姓缺什么?要什么?想什么?成为了人大履职的关键。市人大面向社会广泛征求年度监督工作和重大事项决定工作建议,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监督工作重点,围绕生活垃圾、旧改和旧住房综合改造、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等开展监督,紧盯突出问题一督到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等执法检查中,市人大更多采用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方式开展调研,引入“外脑”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使监督工作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号准群众脉搏、汲取群众智慧的基础之上。注重以解决问题的实效检验监督工作的成效,如在旧改和旧住房综合改造专项监督中,针对旧改征收基地收尾周期过长严重影响公共利益的突出问题,查清病灶、对症下药,推动形成适用司法执行新机制的方案,大幅压缩了征收周期,有力助推了旧改基地的收尾工作。
城市治理解民忧
随着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不断通畅,来自人民群众的好建议纷至沓来,成为城市治理“金点子”和城市发展“金钥匙”。为此,市人大做深做细人大社情民意反映平台,设立81个代表工作小组,支持138个代表工作小组围绕改革重点、民生热点和阶段性突出问题开展调研,形成社情民意专报47篇,推动相关问题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解决。丰富代表联系社区的内容和形式,围绕“老小旧远”、城市安全等民生问题,组织980多人次市人大代表和7200多人次区、乡镇人大代表两次集中联系社区,收集和反映人民群众意见4400多条。
闵行区江川路街道是共和国首批卫星城,10万产业工人随着“四大金刚”落户,建起一批批工人新村。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成套的工人新村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随着旧改逐步完工,上下楼问题又成了回搬居民的心病。许多选民向区人大代表反映,希望旧房改造和加装电梯一步到位。
围绕群众的呼声,依托“代表之家”平台,区人大代表与职能部门面对面进行了沟通。此后,区人大代表在现场勘察、征询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又在“代表之家”组织了多部门多场次的讨论,酝酿提交了《关于旧房改造中同步实施加装电梯的建议》,并商市人大代表在市层面积极呼吁。
经过多方努力,2021年5月19日,江川路街道电四、电五、瑞丽居民区19个楼栋旧改加梯项目集中签约。事情解决了,居民满意了,纷纷点赞“代表之家”是小平台、大民主,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
据悉,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家站点”等平台了解和收集民情民愿,并通过合法途径向各有关部门反映。本市进一步探索网上“家站点”建设,推动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全天候”“零距离”。向社会公开所有“家站点”联系方式、接待时间等信息,推进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经常化、便利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