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飞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妇孺皆知,常年不衰,成为许多人终身难忘的歌曲。曲作者刘炽已驾鹤西去20多年,近日,词作者乔羽也仙逝了。影片所描述的那场战役也许随着时代的推移为世人淡忘,但我相信,这首优美旋律加上动人歌词的歌曲将会代代相传。
这里不妨说说《我的祖国》歌词的来历——
1956年底,导演沙蒙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的《上甘岭》拍摄即将完成,开始筹备电影插曲,并确定由刘炽作曲。由于一时找不到作词的合适人选,沙蒙便“赶鸭子上架”,与制片人员一起创作了一首《我的祖国》:“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女儿,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沙蒙将歌词交给刘炽时特意关照:“我希望这首歌能传遍大江南北,获得老百姓的传唱。”刘炽看后直言不讳:“这个歌词的意思不错,但是没有旋律感,很难谱曲,更难以流传。”一时僵持,刘炽接着说:“不如这样,我找个人来写。”
不日,刘炽将一个全新的歌词交给了沙蒙:“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歌词意境优美、韵味深远,还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陡然感染了沙蒙,他连声赞叹:“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有人曾问乔羽:“你这写的‘一条大河’是长江还是黄河?”乔羽回答:“你可以理解是长江是黄河抑或其他江河,或者就是你家乡的一条河”。这是祖国无数条江河的一个代表,是一条既抽象又具体的河,既陌生又熟悉的河。 《人民日报》曾对《我的祖国》歌词开头“一条大河”四个字予以高度评价:“概括力极强,不具体说哪条河,紧扣了主题,效果更好,使每个中国人读之唱之,都感到尤为亲切。”乔羽生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吾辈虽说不上伟大,但我们都应当是祖国的赤子,没有理由不热爱祖国,也没有理由不报效祖国。我自认为只是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国方式——为祖国而歌。”
当年,乔羽年仅20出头,初出茅庐。沙蒙决定采用乔羽的歌词配上刘炽曲子作为《上甘岭》插曲时,有人提出了异议:“这个人从未听说过,由这样的无名之辈来写这样一部重要电影的插曲,是不是不太合适?”沙蒙说:“只要歌词写得好,哪有合适不合适!”更有人刺激沙蒙:“那不就意味着您之前辛辛苦苦写的歌词都白费了?”沙蒙坦然地说:“那有什么关系,我们要的是作品的影响力、感召力,而不是个人的区区名声。”
随着《上甘岭》上映,插曲《我的祖国》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旋即响彻大江南北。很多年后,乔羽还是念念不忘沙蒙这位“伯乐”,他对媒体记者说:“倘若不是导演沙蒙,换了另一个人,可能就没有这首歌了。对于这位虔诚的艺术家来说,不信论资排辈,没有年龄的标准,只有作品的优劣”。诚哉斯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