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43岁的阿远曾是一名吸毒人员。18年前他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从此,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7年的强戒、复吸、强戒……阿远一度在家人和奉贤区青村镇禁毒办的帮助鼓励下,经营起水产生意,步入生活正轨。但新冠疫情来袭,让阿远再度陷入游手好闲。此时,禁毒工作者的及时帮扶,给就业不顺的阿远一个担任菜场管理员的机会。
如今的阿远,每日精神饱满地行走在摊位之间履职,践行他“将自己还给自己,将自己还给家庭和社会”的人生感悟。
浪子回头,水产生意有声有色
阿远的家中并不富裕,陷入毒品泥潭那些年,他没多少毒资,买不起毒品,过着度日如年、地狱般的生活。“每当毒瘾发作,我的肌肤犹如万般烈火在烧,我的心像有千把尖刀在刺,我的骨头像有蚂蚁在啃。没有工作和经济来源的我只能铤而走险选择了贩毒。”阿远说。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等着他的也只有牢狱之苦。
从2004年第一次吸食毒品开始,阿远一直在复吸、强戒之中反复。“沉浸在毒海的那几年,我对其他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沉溺其中的我也没有及时警醒,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浑然度日。”阿远回忆。
直到2011年,阿远从强戒所出来,他的父母陪同他来到禁毒办签订社区康复协议,禁毒办的王主任对阿远苦口婆心地教导与劝诫,阿远才意识到年迈的父母一直因为他每天提心吊胆,以泪洗面。“原来以为所有的后果都是自己承担,其实家人也在分担这一份痛苦。”阿远坦言,那一刻他幡然醒悟,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戒除毒瘾,让自己的人生重新步入正轨。
在就业援助员的指导下,阿远在钱桥菜场租了一个摊位卖水产。“虽然一开始的生意比较惨淡,但我没有放弃。我没什么技术,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每天天蒙蒙亮就去海湾抓一些野生水产。等到菜场开门,我总是第一个到摊位上的那个。生意不景气的时候,我也会主动到镇上的饭店推销自己的野生水产,有些老板也会帮忙买下。”阿远说。
为了鼓励支持阿远,王主任和社工也会经常光顾他的生意。在他的坚持努力下,有段时间生意还行,虽然说不上远近闻名,但也有声有色,用阿远的话说,“挣的钱虽不算多,但也足够自己生活,父母也不用再担惊受怕。”
再度“转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阿远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时,变故悄然而至。2020年初发生了疫情,菜场关门了,阿远的所有经济来源都断了,生活又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那时的我总是想着如果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卖水产这种饱一顿饿一顿的工作,那该有多好。”阿远想。刚开始他还抱着希望去面试过几份工作,但都以失败告终。慢慢的,希望逐渐破灭,他又开始回到了当初那种游手好闲的日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年,当初卖水产时存下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曾经的狐朋狗友也开始再次找上门。
“虽然他们都被我坚定地拒之门外,但父母的脸上不可避免地又重现了当初的那种担忧。”阿远说。
就在这时,阿远的帮教社工沈老师带着就业援助员来了。沈老师告诉阿远,禁毒办的王主任一直为他担心,知道阿远的情况后,就和就业援助员商量,着手为阿远物色合适的工作。
因为阿远曾是吸毒人员,不少公司对他是否能胜任工作表示怀疑,但在王主任和就业援助员的极力推荐和担保下,为阿远争取到了菜场管理员面试的机会。在王主任与就业援助员的陪同下,阿远参加了面试并成功获得了这份工作。
“过去的经历让我明白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所以我对这份工作十分的珍惜,也对全心全意帮助我的王主任与就业援助员心怀感激,是他们的不离不弃给予了我新的人生,是他们坚持不懈地在我最黑暗时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才让我的生活没有陷入深渊。”重新上岗的阿远说。
现在的阿远是一名菜场管理员,他终于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日常对市场商户进行管理,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我虽然腰上有伤也还是能够坚持的。每个月不仅有稳定收入,还有5天假期,比从前自己摆摊稳定多了。”阿远表示自己很珍惜这份工作,入职前还去市场当了好几天志愿者,提前学习相关工作要求。父母对于他的现状也十分满意。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无价的,也是脆弱的,它不光是我自己的,也是我的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它承载着亲人、朋友和整个社会赋予你的责任,所以它承受不起任何不负责任的冒险。我也想对所有吸毒者说,这个社会温暖的人太多了,大家都不计回报地帮助你,希望曾和我有一样经历的人也可以远离毒品,早日将自己还给自己,将自己还给家庭和社会。”阿远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