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国都市报》报道,近年来,带有自动摄录的可视门铃走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然而,智能可视门铃在给居民家庭带来安全、防盗的同时,也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困扰,有的甚至引发邻里纠纷起诉至法院。那么,在自家门口安装可视门铃,是否侵犯邻居的隐私?又该如何妥善处理个人居住安全的需要及隐私侵权之间的矛盾呢?
针这一法律问题,记者采访了海南先国律师事务所律师林丽华。
林丽华认为,可视门铃虽然带有监控和拍摄等功能,但在判断业主安装可视门铃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及违反个人信息保护及相关责任时,一般应考虑几点因素:
1.可视门铃等的摄录范围。可视门铃的位置、角度及高度决定了摄录范围的大小,如摄录范围覆盖相邻方的必经通道、出入口以及摄录到内室空间等情形,则可能被认定超出合理使用范围,并对个人隐私造成了威胁、侵害。但是,可视门铃的摄录范围虽覆盖了部分楼道、楼梯间等,但因可视范围有限,且采取了必要遮挡措施,在其他业主正常出行的情况下,并不会记录其他业主出入信息及内室空间等,则可视门铃的使用和造成的影响可能并未超过合理的限度。
2.可视门铃安装的必要性,虽然法律并不明确禁止安装摄录、存储等功能的可视门铃,但并不意味着个人安装可视门铃不受到任何限制,业主在安装和使用时,应采取合理的方式、手段减少对他人隐私等合法利益的影响,并应征得相邻业主的同意。在仍可能对他人隐私造成威胁且相邻业主明确予以拒绝的情况下,应考虑安装可视门铃是否必要,如所在住宅已有较为完备的监控设备、防盗设备,或小区物业有完善的出入管理制度以及夜间巡视服务等的,则可视门铃并非必要,对于造成侵害的应承担责任。
3.是否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因可视门铃具有的摄录等功能,可能涉嫌对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以及个人行踪轨迹信息的采集,对于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合格产品而言,生产商在产品投入市场前有较为完善的法律风险评估,所开发的信息存储和处理平台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措施。因此,对个人而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产品,有利于满足自身安全需要的同时防止他人的个人信息泄露。
4.是否违反业委会决议或物业管理规定,在少数小区中,如有明确的业委会决议或物业管理规定禁止安装可视门铃的,则业主应遵照履行,擅自违反相关决议或规定的,可能需承担相应责任。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于隐私的关注程度以及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引发纠纷可能在所难免。
林丽华认为,任何人在满足自身安全需要的同时,都应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业主如确需安装监控设备时,应选择合理的安装器材及安装方式,以减少对公共利益和他人隐私的影响。如业主认为现有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足以满足自身安全需要的,可以尽量选择安装不带有摄录、存储等功能的普通监控装备;如确需安装摄录、存储等功能装备的,应选择无法摄录到其他业主出入或私人住宅的位置、角度和高度;如仍无法避免拍摄到相邻业主的,则应与相邻业主协商解决或取得同意;此外,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经认证的产品。
“可视门铃等带有监控、拍摄、录制、存储及上网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都可能涉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对此,实现有效的监管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林丽华称,作为产品生产者而言,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如设计小区业主适用的可视门铃时,采集范围和距离应尽量小并设置在合理、有限的范围内,同时,做好法律风险评估,不断提高监控平台管理和隐私保护技术,完善产品隐私保护功能;对行业协会而言,可以制定相应行业标准,并加强行业指导;对行政管理部门而言,则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并及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处理,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保护公众利益。 (王天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