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上海探索养老“外卖”服务

居家养老变身“住家养老院”

本文字数:3012

“家床”服务护理员为长者按摩 夏天 摄

图为“家床”助餐服务为老人们及时送上放心餐采访对象 供图

□法治报记者  夏天

目前,长护险每天服务时长为一小时,服务内容为42项规定动作。那么在这一小时、42项服务之外,甚至等待长护险评估期间,老人们的照护需求该如何满足?

根据《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规定,  “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在老年人住所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提供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

记者走访发现,  “家庭照护床位”  (以下简称“家床”)服务如今正作为对长护险的补充,在一些街镇试点开展。  “家床”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居家养老需求出发,每天以更多频次、更长时间,为老人开展上门照护,以填补长户险之外的服务空缺,二者相结合,提高上海居家养老质量。

“家床”服务咨询量增长明显

“上海本轮疫情防控后,我们接到不少咨询或申请家庭照护服务的来电。”养老机构福苑“家床”业务负责人黄伟铭告诉记者,“养老院暂时去不了,子女的时间精力也有限,老人又希望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养,因此能满足在家养老的‘家床’服务就火起来了。”

更深度探究老年人对“家床”服务的需求,则是其对养老实际需求空白的填补。  “目前,长护险每天服务时长为一小时,服务内容为42项规定动作。那么在这一小时、42项服务之外,甚至等待长护险评估期间,老人们的照护需求该如何满足?  ‘家床’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照护需求出发,每天以更多频次、更长时间、更多‘自选动作’为老人开展照护,以填补长户险之外的照护空缺,二者相结合,提高上海居家养老质量。”黄伟铭说。

就像家住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孙阿婆,她与罹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儿同住,阿婆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母女两人甚至多年都未出过门。在上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这类家庭的吃饭问题原本会是居委、楼栋重点关注的目标。可由于孙阿婆签约过“家床”服务,每天中午“家床”送餐员都会将爱心长者餐按时送到孙阿婆家里,顺便和阿婆聊上几句家常,观察一下阿婆和她女儿的健康状况。因此即使在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孙阿婆和女儿也没为自己的吃饭问题发过愁。

89岁的胡爷爷夫妻俩在疫情期间不幸感染新冠,从方舱医院回家后,老两口每天同样能收到签约“家床”送餐员送来的饭菜,堪称“无差别服务”,免去了不少麻烦,使老两口心里暖暖的。

记者从陆家嘴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梅园分中心)获悉,自3月疫情爆发以来,为确保独居、失能等老人不断餐,“家床”助餐服务从原本的周一至周五(工作日)中午送餐增加至一周7天送餐。备餐送餐人员每天必须核酸阴性上岗,持送餐证明方能出入小区送餐,风雨无阻。

“就像住在家里的养老院”

记者了解到,除助餐以外,  “家床”服务还包括助洁、助浴、代买代办、康复训练、心理咨询、资源链接……等方方面面。有别于传统的长护险服务,  “家床”可根据长者的实际服务需求、实际服务频次,把各种不同的服务内容组合起来,为长者提供一个专属的、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计划。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是《上海市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方案》首批试点街道,率先在社区内宣传推广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辖区居民张伯伯长期卧床,并伴有早期阿尔兹海默症。张伯伯的老伴黄阿婆也有严重的骨质疏松,行动不便,无法独自护理老伴。在张伯伯申请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后,  “家床”护理员每天上门为这对独居长者提供康复训练、代买代办、助浴、陪聊等各类服务,还及时链接政策资源,通过上海辅具用具租赁政策,为张伯伯配备了一台电动护理床,极大地减轻了对其照护压力和负担。

81岁的陈爷爷几年前开始居家养老。因为患有糖尿病、认知症,家人在照顾他的过程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身心俱疲。今年年初,陈爷爷的家人为他申请了家庭照护床位,由家附近的养老院每天“监督”老人服药情况,每周安排两天上门问诊,每月进行服务计划的复盘,一个季度安排一次三甲医院复诊。  “我们感觉这就像是住在家里的养老院。”陈爷爷的子女们说。

“它(家床服务)是从老人的需求点出发的,不是只从长护险这42项服务里面选。”黄伟铭说,  “签约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从‘家床’服务中获取其在家的各种各样养老需求。同时在服务时间上,无需根据长护险评估等级,而是根据老人需求,如果觉得长护险一天一小时不够,可以要求‘家床’服务早上来一个小时,帮助我擦脸穿衣,中午来一个小时,帮我喂饭、做一些家务,晚上再来一个小时,帮我做一些睡前的生活照护,这样就能分别解决老人早、中、晚不同的养老需求了。”

突破机构床位限制,富余照护能力辐射周边

对于养老产业而言,“家床”服务也是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护理员缺口”情况下,提升机构服务覆盖面,同时增加护理员收入的有力举措。

正如《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所要求,  “发挥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支撑作用,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专业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在老年人住所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提供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在五里桥街道,签约了“家床”服务的任阿婆每天吃到的午餐,就来自顾卞裘莉敬老院的食堂。

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护理员小黄会来这家机构领取“爱心长者餐”,再送到斜土路上的任阿婆家里,不仅解决了阿婆的午饭,还接着为任阿婆开展居家打扫、代配药、代购物等“家床”服务。任阿婆的老伴因患有脑梗,已经住进了养老机构,家中只剩下她一人。但阿婆自身也有一些基础性疾病。自签约“家床”服务以来,她的日常生活质量已显著得到改善。

“之前机构一床难求的时候,‘家床’服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今因疫情影响,不少养老机构处在纾困过渡期,‘家床’服务又能使机构作为社区嵌入式照护功能之一做一个扩散,把它的综合照护能力显现出来。”黄伟铭告诉记者,“家床”服务可以以养老机构为圆心,将本身的富余照护能力辐射周边区域;同时照护人员在有闲暇时,也可参与到“家床”服务中,扩散他们的专业性,也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最低不到400元/月,也可个性化定制

那么相较于长护险的普惠性,“家床”服务的可及性又如何呢?记者从五里桥街道和福苑养老获悉,一种“家床组合服务包”包括身体照护、居家清洁、代配药、陪医、代买、代办、夜间应急响应、送餐、居家烧饭菜等项目,一户有困难的长者每月最低只需支付385元,其中还包括街道为每户符合条件的长者提供的每月500元的补贴,以及企业的让利。此外,老人还能选择叠加“家床膳食服务包”  “认知症照护包”  “家床定制特需包”等多类服务包,将不同的服务内容打包组合,全方位无缝契合老人和家属的需求。

还有同属黄浦区的老西门街道,联合快乐之家养护院推出的“家床”养老服务包,具有不同服务标准,从最低360元每月的“标准化服务包”,到包含按摩推拿、做饭、夜间陪护以及药品管理等价值5000余元的个性化服务包,以尽量满足不同情况老年人的需求。

“上海探索的是养老‘外卖’服务。”有业内人士这样描述上海“家床”服务的探索,如同是在家里呼叫养老机构一系列专业服务的“外卖”,把养老院的那张床“搬”到了家里。同时,上海也正探索家庭照护床位远程支持等等多种智慧养老服务,聚焦智能化、可视化、个性化,形成数字化养老服务场景。例如浦东新区打造的“浦老惠”智慧养老平台,可实现“养老服务一键可达”功能,以便老人或家属线上下单,从经过平台详细考察精选的口碑优良养老机构中预约护工上门服务。护工每次服务后,平台都会有专门的回访,向老人或家属了解服务情况,从而对供应商的服务进行打分,到年底进行考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居家养老变身“住家养老院” 2022-08-22 2 2022年08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