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和
开学季,孩子们兴致勃勃讨论着学校生活,准备踏入大学校园,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发现他们有许多新颖的想法,也愿意去表达和实践。
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在思想和心理层面尚处于“社会初显期”,是个体在练习成人、培育完整个性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问题处理和自我调节过程中较不成熟,有时会有盲目跟风和任性、不理智的言行,不仅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也会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耗损。反思其原因,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学生对于学校的公共参与行为较少,在很多时候学生是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具有较大随机性、盲目性和低效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理性地参与到学校治理过程,可加速其对于学校主体身份和地位的认同,使其在享有作为高校学生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权力的同时,也能主动承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合理的、较为成熟的公民角色意识、公共空间意识、公共规范意识、协商意识、妥协意识等,并自觉地用这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主动进行理论建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公共参与行为。
学生是学校政策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客体,是学校决策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学生的参与,是学校治理科学化和合理化的重要元素和保障。因此,不能将学生只停留在受教育者这一社会角色中,而应该将学生的主体角色和公共参与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从而培育学生积极、理性、有效的参与公共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合理、积极地参与学校治理工作,可从两个维度进行推进。一是营造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学校管理信息适当向学生传输。对于学校重大事务,学校管理者和行政人员可及时向学生传达,同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使双方的沟通保持畅通和有效。同时,学校可进一步扩大信息互通渠道,倾听学生的声音,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感。二是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能参与管理和学习活动等并提出决策建议。拓宽公共参与渠道,创新公共参与方式,包括开展座谈会、民意测验、网络调查、民主投票等。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融入社会之前自我精神结构固化的重要阶段,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是大学之为“天下公器”的应有之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