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服刑伊始就成为“麻烦” 犯了罪却不肯面对现实

本文字数:3514

□法治报记者  徐荔

不想承认自己是个“坏人”,不愿接受无法尽孝的现实,不相信妻子会“放弃”自己……说起魏江(化名),上海市南汇监狱民警李保辉印象很是深刻,即便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他还是记得魏江那时候拧巴的样子。

“魏江被判的是无期徒刑,年纪不小了,这样子哪里还会好好服刑?这样下去别说把他改造好了,可能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李保辉回忆道。事实上,魏江在服刑初期就成了一个让身边人“嫌弃”的存在……

这个服刑人员“有点麻烦”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不认罪的服刑人员,我们会从法律角度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分析,也依法尊重和保障服刑人员的控告、检举、申诉等合法权益,但是魏江的情况有些不一样。”李保辉回忆说。

魏江是10年前到南汇监狱服刑的,那时候他已经人到中年。起初,李保辉不是魏江的主管民警,但听闻过监区里有这么一个新来的服刑人员“有点麻烦”。

服刑的人情绪低落是人之常情,可魏江的情绪低落得有点过分,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服刑生活,简单来说就是吃不下、睡不着,白天思想不集中。而且当其他服刑人员试图和魏江沟通时,他也表现出冷漠的状态,并不搭理别人,甚至有鄙视和轻视的态度。

糟糕的人际关系,和魏江的确不太好的个人生活习惯,让魏江动不动就和别人发生矛盾,屡屡被民警教育。

可是面对民警的教育,魏江也是不服气的,他总觉得民警针对他。“我不是坏人”是魏江最常为自己辩解的话。魏江为什么会这么说?李保辉也是成了魏江的主管民警后才逐步了解到的。

“我当时虽然不是魏江的主管民警,但给他们监组上过课,他听到我说话的口音,和他老家的有点像,以为和我是老乡,有点亲切感。”李保辉说,对很多人来说,在陌生的环境遇到熟悉的东西,都会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靠近,“虽然我不是他的老乡,但老家离得不远,这可能也是魏江后来会主动和我沟通的原因。”

这一点点“熟悉感”让魏江对李保辉多了一些天然的信任。后来,在一次魏江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值班的李保辉在现场。

“我和他谈话的时候,他突然提出希望可以调到我的监组。”李保辉记得,当时魏江已经换过好几个监组,但每一次都会和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似乎哪里都容不下他,民警们也将他列为了重点关注对象。

服刑人员当然不能对管教民警挑挑拣拣,但每位民警的确有不同的工作风格,或许魏江适应另一种管教方式?李保辉将魏江的情况汇报给监区领导,经过分析讨论后,同意将魏江调入李保辉的监组。

不过,李保辉对魏江是“有条件”的。

当时魏江服刑已经近一年了,李保辉向他再次强调了监狱的纪律和服刑的严肃性,并要求魏江至少保持1月内不违规违纪。魏江答应了,他也希望李警官能看到他的表现,相信他“不是坏人”。

一再说自己“不是坏人”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而要矫治错误的行为就需要一点点厘清这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因”。

一个月的时间里,李保辉在不断观察魏江表现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魏江如此拧巴的根源所在。

不认罪,是李保辉最早发现的原因,这也是魏江一直认为自己和其他服刑人员不同,不愿和其他人沟通的原因之一。

魏江在服刑之前是一家私营公司的经理,手下有几个员工,生意做得还算不错。魏江还说,自己过去总会帮助别人,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善人”。但做生意,总有这样那样的“三角债”,用魏江自己的话说,他是为了要回自己的货款才闯祸的。

“没有货款,就没法给工人发工资,我家人去找上家要钱,但他们不给,还打人,我气得血往脑上涌,上前动了手……”魏江和李保辉谈及自己的犯罪经过时一再强调,都是对方有错在前,他并没有想要故意伤害对方,他还强调自己没有想到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

魏江当时情绪激动,自己恐怕也无法预料发生的后果。这些都是李保辉在听魏江诉说时心里的想法,但他没有将这些直接“输出”,而是选择耐心听魏江倾诉,尊重他的想法。

“魏江不是坚定地不认罪,他只是对量刑有意见,觉得太重了,不肯接受现实,直接跟他顶的话,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经过多次沟通,李保辉抓住了魏江关于罪与罚的症结。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李保辉都会和魏江聊聊他的案子,找一些相似的案例,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定罪量刑。

“善与恶”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魏江觉得自己善,他人恶,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他不愿接受现实。

李保辉告诉魏江,无论怎么辩解,他都要承认被害人是因为他的行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他应该忏悔,那毕竟是一条生命。而过去做的种种好事并不能“抵消”这样的恶果。如果魏江真觉得自己不是“坏人”,那就更应该以行动来证明。

无法尽孝是最大的遗憾

魏江不愿接受无期徒刑的现实,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家人。“这辈子再也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了。”魏江曾无助地向李保辉倾诉。

在魏江口中,母亲是个很不容易的女性,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个人拉扯七八个孩子长大。魏江上有兄姐、下有弟妹,本想着自己长大有所成就能好好报答母亲,一家人苦尽甘来,可如今自己锒铛入狱,母亲年事已高,怕是没机会给母亲尽孝,也无法为母亲养老送终了。魏江情绪低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责。

“魏江的孝心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就是现实,违法犯罪就要付出代价,而这份代价带来的痛,超乎想象,甚至连家人也要一起承受。”李保辉理解魏江的心情,但软绵绵的同情或冷冰冰的说教都无法真正起到作用,引导魏江接受现实、从中吸取教训,调整状态踏实服刑,才是监狱民警要做的事。

李保辉在魏江倾吐心声后安抚了他的情绪,并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在写信、电话之外,可以每天对母亲所在的方向“问候”,在改造中学做手工礼物寄给母亲。在监狱开展的一次母亲节主题活动中,民警还安排魏江参演节目,魏江现场真情流露,跪向家的方向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忏悔……魏江那些无处安放的思念因每天的“问候”有了寄托,压抑已久的情绪在现场活动中得到释放。

“能做的都做了,感觉好多了。”情绪宣泄后,魏江告诉李保辉,虽然依旧愧疚,但会试着面对现实,不再那么消沉下去。

愿意接受现实的魏江也认清了自己的罪行,不再执拗,认罪认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然而,没有哪个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过程是一蹴而就的,魏江也是,在李保辉教育引导他调适心态的过程中,魏江本身的状态反反复复不说,他的家庭关系也出了“状况”。

“这样的事也很常见,尤其是对于刑期很长的服刑人员来说,妻子提出离婚、女友要求分手不在少数,作为旁观者当然能理解她们的选择,但是对服刑人员来说却很难接受,如果不做好相应的工作,也会影响改造。”李保辉曾处理过不少类似的事,比如有一名年轻的服刑人员谢某,一直以和女友稳定的感情为骄傲,还总是表示是为了女友才犯罪。可是突然有一天女友来信表示要分手。李保辉没有把信直接交给谢某,而是和谢某的女友取得了联系,电话里女孩也很难过,但她坦白,谢某的刑期太长了,她没有办法再等下去了,身边人给她的压力也让她没办法坚持……

后来,李保辉和谢某聊了好几次关于婚姻爱情的话题,经过半年左右的铺垫,才将女友要分手的事实告诉谢某。其实谢某已经有所预感,那么久没有收到女友的信,他也猜到了,只是谢某还是很难接受这一现实。于是,李保辉又通过带谢某参加心理疏导,安排他参加家庭关系调试授课等,帮他逐步恢复心态。

魏江的情况和谢某有些相似,只是魏江的妻子没有直接提出离婚,而是渐渐不来看魏江了。李保辉直觉有些不对劲,于是在一次接见时与魏江的儿子聊起了家里情况。魏江的儿子坦言,母亲因为父亲的入狱受了很大刺激,一度需要靠药物维持正常情绪状态,或许脱离这个环境对她的病有好处。

魏江当时还没有完全接受服刑现实,如果得知妻子的事,恐怕又是雪上加霜。于是李保辉建议魏江的儿子暂时保密,而他则旁敲侧击地引导魏江接受妻子可能会离开他的事实。

“起初魏江和谢某一样,都觉得自己是因为她才犯罪的,她不会离开他,还放话说要是她敢走就要报复。”李保辉很谨慎,他不希望在魏江他们心里埋下恨的种子,而是要他们学会换位思考,“而且如果真的希望对方好的话,就能理解她们的选择了。”

过去每次都会和孩子一起来接见的妻子已经大半年没来过了,直到魏江生病住院,他的妻子也没来。李保辉也终于将真相婉转地告知魏江。知道妻子可能要和自己分开,魏江平静地表示“知道了……”没有再因此气愤或郁结。

经过长期工作,魏江的服刑表现愈发稳定,调到别的监组后也没有再听到他“麻烦”的消息,这让李保辉欣慰。

“要改变一个人很难,尤其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醍醐灌顶的很少,需要反反复复的教育,还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保辉感叹,“但只要有一个服刑人员因为我们的工作发生变化,改变认知,从一个不稳定因素变为守法公民,我们的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服刑伊始就成为“麻烦” 犯了罪却不肯面对现实 2022-09-09 2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