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从先民傍水而居到现代城市发展,都离不开两条河流的滋养。奔腾的黄浦江,蜿蜒的苏州河,一横一纵穿城而过,载负着城市沧桑巨变。 “一江一河”所见证的城市成长与发展,所延续的历史文脉与记忆,该用何种方式讲述?
近日,上海“一江一河”青年志愿服务正式启动,首批上海青年志愿者“小水滴”陆续上岗,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两岸开展江河文化解说、滨水空间治理、生态环保守护三大类常态化志愿服务。 “小水滴”们在滨河空间汇聚成奔涌的力量,聚焦“一江一河”历史文脉、城市变迁、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用讲解服务让市民感知城市文脉。
三大类青年志愿服务助力滨水空间
随着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市民有了更多对于美好滨水空间的向往。据团市委介绍,开展“一江一河”青年志愿服务,一方面是上海共青团围绕中心工作、助力人民城市建设的重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打造上海青年常态化志愿服务品牌的创新尝试。“小水滴”志愿服务在开展过程中,团市委将延续大型赛会、抗击疫情等志愿服务经验,进一步发掘现实需求,探索功能扩展,做实做优服务,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美”,适时推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标准,在上海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让“小水滴”成为代表上海青年形象、体现城市软实力的又一个闪亮品牌。
记者了解到,“一江一河”青年志愿者分为“青听江河”“共治江河”“美丽江河”三大类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分别承担起“江河文化的讲解员”“滨水治理的共建员”“河清岸绿的守护员”三大职能。
作为江河文化的讲解员,“小水滴”将向青少年和广大市民用沉浸式义务讲解等方式宣讲“一江一河”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挖掘历史故事,呈现发展变迁;作为滨水治理的共建员,“小水滴”将积极宣传《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协助滨江两岸公共空间秩序维持、安全维护与便民服务,为滨水治理建言献策;作为河清岸绿的守护员,“小水滴”将积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和宣传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和践行江河保护的知识和理念,让“一江一河”满眼皆绿意,“道”处是风景。
15个沿线点位开讲“行走的团课”
作为最受关注的“一江一河”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之一,“青听江河”系列“行走的团课”全市15个江河沿线点位已经准备好开讲,“行走的团课”内容聚焦“一江一河”历史文脉传承、生态治理改善、城市风貌变迁、功能品质提升等重点领域,梳理岸线上的标志点位,紧扣不同区域实际,以“小水滴”志愿者为主要力量开展。
以河滨大楼为起点,沿苏州河步行至外滩源,这一趟短短600米的行程串起了上海百年发展征程的江河故事。这堂“行走的团课”由黄浦和虹口的“小水滴”青年志愿者接力串讲。在行走过程中,既能在“小水滴”的讲解中重温“河与桥”的历史,又能打卡苏河沿岸的“世纪同框最佳拍摄点”和“最美加油站”,还能与环境能源交易所隔河对望,一起畅想“一江一河”的绿色未来。
长宁区“行走的团课”落地于华政段步道。作为苏州河城市项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一段苏河步道不仅有着“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的27栋百年历史建筑群,也有苏州河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和“发展秀带”的绵长历史。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奋战4个月打造出了主题为“一带十点”的特色团课。一路由百年历史保护建筑思孟堂、由120年历史格致楼命名的格致园、m ini中式园林倚竹苑等10个经典建筑贯穿,原本相互独立的校园与苏州河美景相融,在长宁“小水滴”的讲解下,让市民感受“还河于民”的开放空间不断提升的品质。
浦东船厂1862、普陀顾正红纪念馆、静安红色石门二路、嘉定真新街道“苏河源”、奉贤西渡·浦江第一湾……在15个点位上,各区“行走的团课”围绕各自的区域特点同步开展,在江河边打造出沉浸式的体验感。
“行走的团课”系列向基层团组织开放预约,“小水滴”志愿者会在合适点位定期提供常态化讲解服务,让广大青年和市民群众在走进一处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中,感知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感受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90后00后“小水滴”展现青春风采
华东政法大学研二学生周飞雁在加入“小水滴”行列前,曾是华政滨河步道志愿活动的负责人。在为市民们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一位阿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阿姨是华政老校友,她的父亲、女儿都与华政有着深深的渊源。她用目光寸寸丈量华政园的每一个角落,指着草坪跟我说,‘这片草坪上有着代代华政人都铭记的帐篷精神’。”周飞雁告诉记者,“临别时,阿姨笑着对我说‘百年华政园,悠悠苏州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不经意的相遇与真挚的交流,让周飞雁对志愿活动更有干劲了:“这中间发生的故事不该被遗忘,传递的精神不能被磨灭。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让这些故事与精神被更多的人听到,永远传承下去。”
她也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向市民宣传《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用青年力量助力上海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我非常希望“一江一河”项目可以一直传递下去,打造出‘小水滴’品牌。”
来自上海市水务局的“小水滴”张洁是一名90后,同时,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张洁从小对黄浦江和苏州河有着深厚情感,见证着苏州河从一条臭河浜到水清岸绿的治理过程。毕业后加入水务局行政服务中心负责热线管理工作的她说,随着治理工作的推进,近年来一直接到市民对“一江一河”治理工作的肯定。张洁曾参加全面推广河长制的督查工作,在此过程中巡查了百余条河道,对保护水环境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如今,张洁已投入“一江一河”志愿服务的火热实践,“战场各有不同,奉献精神和青春使命一脉相承。我会把一江一河的建设过程分享给大家,唤起更多人对水环境的关注。”
参与虹口-黄浦苏河段讲解的“小水滴”张亚玲,本职工作是渔阳里的一名讲解员,毕业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她对讲解既富有经验,又充满热情。在为“行走的团课”备课时,她多次来到实地踩点探访,还克服困难查阅了很多史料,让“行走的团课”更加引人入胜。比如她在讲解词中加入了光陆大楼原先放映影片的票价,还讲述了鲁迅曾4次携带家人来光陆观看《米老鼠》短片合集的故事。“希望通过我的讲述,努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尤其让青少年能够听明白并产生兴趣。”
“这里是星美术馆,计划于今年对公众开放,由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其原址是原来的南浦火车站十八线仓库。”在江风拂面吹来的徐汇滨江,正在讲解的是徐汇区“小水滴”青年志愿服务队的001号水滴志愿者邓鉴,他还有另一重身份,就是这片水岸的建设者。他和前辈们、同事们亲眼见证着这片水岸从工业锈带经历了土地收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建设等全过程,直到成为现在市民游客喜闻乐见的开放空间。“能在自己的建设成果上开展志愿服务,既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回馈。在当‘小水滴’时,偶尔会遇到曾在徐汇滨江居住工作过的老爷叔、老阿姨,他们对城市面貌更新的点赞、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可给了我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