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不良资产处置概述
一、不良资产的认定及处置
(一)不良资产的定义与认定
(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概述
二、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监管
(一)不良资产的监管概述
(二)不良资产违规处置类型及其监管
(三)不良资产处置监管小结第二章 不良资产行业与资产管理公司
一、不良资产行业及参与主体
(一)不良资产行业参与方
(二)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
二、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诞生及概况(略)
【编辑推荐】
本书从法律理论和实务操作两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的基本逻辑,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现实中如何通过各类型金融工具的运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作者简介】
陈磊,福建福州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公司律师,曾供职于某国有大型信托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等机构,主要研究方向为不良资产、破产重整、信托与资产管理、私募基金、知识产权等民商事领域。
曾在《法制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不良资产处置与资产管理公司实务研究》 《知识产权金融》等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不良资产产业链进行了整体介绍。该部分内容包括不良资产的认定、不良资产行业链中的各类参与主体,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介绍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诞生、发展与监管政策,以及资管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思路的历史沿革。第三部分介绍了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收购处置的各种业务形态,包括债权转让、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破产重整等,并着重分析了实务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本书指出,不良资产的传统处置方式为“打折、打包、打官司”的“三打”模式,不良资产行业的参与者主要为银行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现阶段不良资产产业链所涉主体范围则更加广泛,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民营机构与自然人投资者也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参与者,除传统“三打”手段外,各主体还通过ABS、私募投资基金等各类型金融工具参与不良资产的收购处置。实践操作中,资产管理公司必须应对诸多由此产生的创新性、跨领域性的问题。
【序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产能出清、产业结构重塑的新旧功能转换关键时期。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和行业不断去产能、调结构,银行业、非银金融业以及传统工业、企业都将面临不良上升、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截至2020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4%,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对金融机构而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泡沫、城投信仰相继破灭,灰犀牛不断显现,机构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风险释放从大型商业银行向中小银行,从银行机构向非银机构扩散。对企业而言,风险主体从僵尸企业、民营企业逐步延伸到弱资质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逐步蔓延至大型企业,风险传染性增强,化解难度加大。对投资者而言,经济下行周期不良资产市场供给充分,投资机会明显增多,但采取简单出清赚取价差的机会减少,业务推进难度加大,行业发展进入深水区。有鉴于此,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不良资产行业,并重新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不良资产业务逻辑:从低买高卖到价值修复
数据显示,过去近十余年来,我国不良资产和经济增长空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GDP增速提升伴随着不良资产贷款余额的下降,从全球市场角度上看同样存在这种现象。这正是不良资产行业具有的较为显著的“逆周期”特性,以及不良资产被称为“逆周期”资产的原因。对于不良资产这样一个特殊的投资品种,如果能准确把握住收购的时间点,加以合理的管理与处置,逆周期收购,顺周期处置,就能够实现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因此,国内外各类不良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围绕着“逆周期”这一投资逻辑,判断经济周期、产业周期、经济政策变化、市场恢复周期和市场期待,以时间换空间,把握投资、经营、处置机会,采用多样的方法化解风险、获得收益,服务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风险处置需求。
当前中国经济周期下,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不良压力较大,资产价格明显下滑,此时正是收购部分领域有价值但被低估的不良资产的好时机。经济越不景气,受去产能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就越强,不良风险就会加速暴露。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孕育出巨大的处置市场,而且近些年来银行的不良贷款通常抵押物充足,手续相对规范,孕育着较大的价值挖掘空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