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俭
作为成语的“不求甚解”,意思已经偏离陶渊明的原意,说的是读书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用以形容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但,追根溯源的本身,就是“求甚解”,所以,“听”古人说话,视野得要扩大,这样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里指的是浏览式的粗读,是为扩大视野的,因为,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每个人都要精心去细读的。
之所以“好读书,不求甚解”常常被人误解,在于大家忽略了它的下半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很多人读书的时候,总是怀着一种占有欲,要把书里的东西尽可能地装到自己头脑里,于是博闻强记,但这样读下来,效率往往很低。很多想记下来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记下来,时过境迁,又都忘了。尤其是到了该用的时候,更是不会用,所以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的终极目的,还是要“会意”,对书中的文意有所体会、感悟,能吸收、消化,他为己用。所以,遇到好书,或是必须得理解、掌握的知识点,还得要精读,读透读懂,否则也就失去了“读”的意义了。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读一本好书,当你读第二遍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新鲜的内容,似乎是你读第一遍的时候没有见过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读第一遍的时候,你虽然力求把它记住,但是你内心没有相应的思想和体验去跟他对话,那么,这部分内容就会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去。等到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观念,具备了跟这本书进行深入对话的能力,那么,你就会对书中更多的东西有兴趣,有心得,也就会觉得某些话以前从来没有读到过,非常新鲜。
现在的书这么多,信息爆炸,如果我们再务于精熟的话,会被累死。所以在书面前,在信息面前,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有选择,有判断地去读书,不会被各类文章的观点牵着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